有幾個具體步驟能提醒你在交談時更注意技巧,更清晰地表達:
(1)既然是交談,就要先聽清楚別人在說什麼,還得用心記住,免得三分鍾後你又重新發問,或自己說的和別人說的對不上號。聆聽有時比說話更重要。心不在焉、漏聽字句和記性不佳,都會使談話變得冗長、拖遝、無聊。試想,如果你在說話時,有人時時提問:“你剛才在說什麼?”那是多麼令人掃興的事。
(2)注意觀察他人的反應,包括他人的語調是否熱情,是否對你說的話感興趣。談話就像司機駕車過十字路口一樣,要時時注意紅綠燈。當別人表情冷淡、哈欠連連,你仍然滔滔不絕往下說,無異於違反了交通規則,如果別人對你說的話感興趣,就會做出積極鼓勵的反應,邀請你說下去。否則就是開紅燈,你要趕緊刹車,適可而止。
(3)你如果要開門說話,就要把話說得有條理。最令人困擾的就是缺乏條理的談話習慣,它會輕而易舉地將人引到信口開河、廢話連篇、離題萬裏、一再重複的泥塘裏去。說話無組織、無邏輯是思想不清楚的表現,沒有人願意和他打交道。
(4)不要把“我”當成談話中的核心和重點,要引導對話者也積極參與進來。這樣即使你要說很多話,也不會讓人覺得太冗長。在與人交談時擺正“我”的位置,是一門大有學問的藝術,你不是一個偉人,沒有必要居住在地球中心。
學會運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語言表達本意
在日常交際中,總會有一些人們不便、不忍,或者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詞鋒”隱遁,或把“棱角”磨圓一些,使語意軟化,便於聽者接受。說話人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
委婉法是辦事說話時的一種“緩衝”方法。委婉語能使本來也許是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在比較舒坦的氛圍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稱“委婉”是辦事語言中的“軟化”藝術。例如巧用語氣助詞,把“你這樣做不好!”改成“你這樣做不好吧。”也可靈活使用否定詞,把“我認為你不對!”改成“我不認為你是對的。”還可以用和緩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難辦到。”這些,都能起到“軟化”效果。
具體地說,委婉法有以下幾種形式:
(1)諱飾式委婉法。
諱飾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詞語表示不便直說或使人感到難堪的方法。
例如:有一位外籍旅遊者在旅華期間自殺了,為了減少話語的刺激性,經再三推敲,有關部門最後在死亡報告書上回避了“自殺”兩字,而用了“從高處自行墜落”這一委婉語。在中國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諱飾,老幹部故世了,以“見馬克思去了”諱飾,類似的不下有幾十個同義諱飾詞語。再如,生活中對跛腳老人,改說“您老腿腳不利索”;對耳聾的人,改說“耳背”;對婦女懷孕說“有喜”。總之,在語言交流中講究諱飾,也就是“矮子麵前不說矮”,而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有時,即使動機好,如果語言不加諱飾,也容易找人反感。比如:售票員說:“請哪位同誌給這位‘大肚皮’讓個座位。”盡管有人讓出了座位,但孕婦卻沒有坐,“大肚皮”這一稱呼,使她難堪。如果這句話換成:“為了祖國的下一代,請哪位熱心人,給這位‘有喜’的婦女大姐讓個座位。”當有人讓出座位時,這位孕婦就會表示對售票員感謝,並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來代替對事物實質問題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紐約國際筆會第48屆年會上,有人問中國代表陸文夫:“陸先生,您對性文學怎麼看?”陸文夫說:“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當著別人的麵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離開以後才打開盒子。”
陸文夫用一個生動的借喻,對一個敏感棘手的難題,婉轉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中西不同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文學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兩例,實際上都是對問者的一種委婉的拒絕,其效果是使問話者不至於尷尬難堪,使交往繼續進行。
(3)曲語式委婉法。
曲語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語言和商洽的語氣表達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人到中年》的作者諶容訪美,在某大學作講演時,有人問:“聽說您至今還不是中共黨員,請問您對中國共產黨的私人感情如何?”諶容說:“你的情報很準確,我確實還不是中國共產黨員。但是我的丈夫是個老共產黨員,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幾十年尚無離婚的跡象,可見……”
諶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與老共產黨員的丈夫和睦生活幾十年”來間接表達自己與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有時,曲語式委婉法比直接表達更有力,這種曲語式的委婉用語,真是利舌勝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