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時盡量克服“招人煩”的習慣
在和同事交談中,有些方式和習慣不受歡迎,容易招致“萬人煩”,必須努力克服和改正。比如:
(1)喋喋不休,獨占談話時間。
許多人在與人交談中,總將自己放在主要位置,自始至終一人獨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銷自己,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故事。這樣不但不能表現自己的交談口才,反而令人生厭。“一言堂”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增進感情。交談時應談論共同的話題,長話短說,讓每個人都充分發表意見,留心別人的反應,這樣才能融洽氣氛,眾情相悅。正如亞曆山大·湯姆所說:“我們談話就像一次宴請,不能吃得很飽才離席。”
(2)尖酸刻薄,喜歡和人抬杠。
同事間言談交際中有時免不了爭辯,但善意、友好的爭辯更能促進彼此問的了解,活躍交際環境,起到調節氣氛作用,有時一場精彩的爭辯會令人蕩氣回腸,齊聲喝彩。但是尖酸刻薄、烽煙四起的爭辯會傷害人,導致心情不爽、望而生歎、敬而遠之。因為尖刻容易樹敵,隻要我們想一想,如果你在言談中出現四麵楚歌、群起攻之的局麵,自己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3)逢人訴苦,散播悲觀情緒。
在人的生涯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苦難,但每個人對待的方式不同,有的人迎難而上,有的人知難而退,有的人卻將苦難帶來的愁苦傳染給別人,在眾人麵前條陳辛酸,以獲同情。交際中一味地訴苦會讓別人覺得你沒魄力,沒能力,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
(4)無事不通,顯得聰明過人。
言談中,談話的內容往往涉及天文、地理、曆史、哲學等古今中外、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般的話題。如果你在交談中表現“萬事通”、“耍大能”,到時定會打自己的嘴巴,砸自己的腳。因為交談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方式,而不是表現學識淵博、見識廣泛的舞台。更何況老子曾說過:“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交談中什麼都說的人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說話切忌囉嗦
社交場合一旦出現了這樣性格的人,無論什麼人都會感到傷透腦筋:他們大大咧咧、漫不經心,講起話來噦噦唆唆一大堆,看不出他們所說的話中問有什麼邏輯聯係。他們既不知道自己是在說些什麼(沒有明確主題),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這些(沒有明確目的),更不知道自己遇到與人談話的場合應該怎麼辦(不了解談話的基本規則)。這樣的人往往心地善良,不含惡意,但就是讓人受不了。
在社交場合說話囉嗦,無論如何也是性格上的一大弱點。它讓人神經緊張、心情厭煩、又不好粗暴地打斷話頭:“閉上你的嘴!”於是就有人提出了頗具幽默的設想,建議具有這種性格弱點的人說話時想像自己在掛國際長途電話,說話的每一分鍾你都必須付款。這是一種合理的想像,你在浪費別人的時間。而一旦你真正這樣想的話,那麼你肯定會知道自己要說些什麼,也知道為什麼要說這些。至於怎麼辦——這很清楚——唯一的原則就是簡潔明快。從任何角度來看,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為自己的一堆廢話去付賬。所以,這條建議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問題在於,說話囉嗦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所說的涵義豐富,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弱點。有兩個多年未見麵的老朋友相聚,他們彼此都對此盼望了很久。結果其中一個帶了他熱情開朗的新婚妻子一起來。那位妻子從一開始就獨占了整個談話,滔滔不絕,一個接一個地說著一些自己覺得很好笑、很有趣味的事情。出於禮貌,兩個男人沉默地聽著,偶爾尷尬地彼此對看一眼。當他們分手的時候,那位妻子站在門口的台階上揮舞著手套,興高采烈地說:“再見!”她覺得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夜晚,認識了丈夫的朋友,還進行了一次快樂的談話。而兩個男人卻對老朋友分別多年後的情況仍舊一無所知,心裏詛咒著這個開朗得過分的女人,即使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心理學專家們為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羅列出七個典型的特征:
一是打斷他人的談話或搶接別人的話頭,希望整個談話以“我”為重點;
二是由於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別人重複說過的話題。或自己不記得已經說過了,一再重複;
三是像傾瀉炮彈一樣連續表達自己的意見,使人覺得過分熱心,以致難以應付;
四是隨便解釋某種現象,輕率地下斷語,借以表現自己是內行,然後滔滔不絕;
五是說話不合邏輯,令人難以領會意圖,並輕易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有時自己也莫名其妙;
六是不適當地強調某些與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東拉西扯;
七是覺得自己說的比別人說的要來得更有趣。
凡此種種,都是說話囉嗦者的通病,也往往造成社會交往中的尷尬場麵。
你不妨對照一下,隻要具備了七條中的任何一條,你就有必要在交談的技巧上加以切實的提高。切記:僅僅有了充分熱情的交談願望是遠遠不夠的,毫無技巧的談話隻會給人帶來煩惱,而不會增進友誼。如果你把這隻當作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毛病,那你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