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種情況,可能平時說話時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說話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取得諒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傷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義相反的話抵消前麵話的副作用,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會諒解你。
不過,如果你一向說話很直,經常得罪人,你千萬不要依靠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因為如果你經常傷害一個人,又經常向他道歉,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傷害他。
你不妨回過頭來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場合,說話方式是不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同樣是提意見,為什麼不以好的方式達到預期的效果呢?說話時先為對方著想,不要動輒以教訓的口吻指責別人,要注意維護對方的自尊。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直率人。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別人在你麵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對此,你就得端正態度,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這種情況,把握好應對的分寸。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借鑒:
(1)慎重地判斷詢問者的意圖。
被上級詢及對同事的意見時,答不出來實在令人傷腦筋。若是針對人格評價的問題,必須得慎重處理。
首先的要訣是掌握對方的意圖,觀察上級的心意是屬於哪一種類型,比如:
第一種類型:隻是靈機一動的發問。
第二種類型:為了確認自己的見解。
第三種類型:對自己的看法不確定,想參考屬下的意見。
第四種類型:為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而詢問其他部屬的意見。
第五種類型:故意在同事、下屬之間造成對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縱他們。
判斷妥當之後,再考慮如何應答。
如果是屬於第一種類別,說法、口氣都會比較輕鬆,不難立刻判斷出來。自己隻要順水推舟,把話題轉向就可以。有問題的是其餘四種類型。
(2)先做不解狀,觀察對方的反應。
無論任何一種情況,都先做不解狀地側頭沉思,迅速觀察對方的反應。
“嗯,他是個好人吧……”
對方若是這樣反應的時候,是屬於第三種類型,不必太在意。
稍微沉默一會兒之後,不妨反問科長:“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試探他的反應。
如果是第二三種情況,上級應該會說:“我個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樣,就表示同感。否則,就把自己認為不問的地方陳述出來。
談論別人的缺點,也應僅止於大家都認同的地方,如果有上級未曾注意的,點到為止就可。
(3)注意“危險信號”。
如果上級說:“我隻跟你說。”則屬於第五種類型的幾率相當大。
假使你對該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對上級說:“這些話隻跟您提而已……”隨意地就大發議論的話,正中上級下懷。你所說的話會立刻傳入該同事的耳中。
對於第五種類型的應答法,隻要假裝一概不知,願聞其詳的表情就可。
說話小心些,盡可能做到三緘其口
俗話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亂邦。所以老於世故的人,對人總是唯唯諾諾,可以不開口的,就盡可能做到三緘其口。
在現實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複雜的環境下,不注意說話的內容、分寸、方式和對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禍從口出。人隻有安身立命,適應環境,才能改造環境,順利地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說話小心些,為人謹慎些,使自己置身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動權,無疑是有益的。況且,一個毫無城府、喋喋不休的人,會顯得淺薄俗氣、缺乏涵養而不受歡迎。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上帝之所以給人一個嘴巴,兩隻耳朵就是要人多聽少說。
隨便說話的害處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隱私,你說話時偏偏在無意中說到他的隱私,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認為你是有意跟他過不去,從此對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別有用心,極力掩飾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對你非常不利。如果你與對方非常熟悉,絕對不能向他表明,你絕不泄密,那將會自找麻煩。唯一可行的辦法,隻有假裝不知,若無其事;他有陰謀詭計,你卻參與其事,代為決策,幫他執行,從樂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心腹,而從悲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雖然謹守秘密,從來不提及這件事,不料另有人識破機關,對外宣告,那麼你無法逃掉泄露的嫌疑。你隻有多多親近他,表示自己並無二心,同時設法偵察泄露這個秘密的人;萬一對方對你並不十分信任,你卻極力討好他,為其出謀劃策,假如他采用你的話,而試行的結果並不好,一定會疑心你在有意捉弄他,使他上當。即使試行結果很好,他對你也未必增加好感,認為你隻是偶然發現,不能算你的功勞,所以,你在這個時候還是不說話為好;對方獲得了成功是由於采納了你的計策,而他又是你的上司,那麼他必然會怕好名聲被你搶去,內心惴惴不安。你知道這一情況後,就應該到處宣揚,逢人便說,極力表示這是上司的計謀,是上司的遠見,一點也不要透露你曾經出了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