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表達友情,產生心理共鳴
將你對對方的友好情意用三言兩語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或肯定其成績,或讚揚其品德,或歡迎其光臨,或同情其處境,或安慰其不幸,都會頃刻間滋潤他的心田,讓他心動,對你產生一見如故、得遇知己之感。
(4)設計好告別語
能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的告別語,會使對方感到意猶未盡,希冀下一次的交談。
如:“祝您成功,恭候佳音!”良好的祝願會使對方受到鼓舞。
“今天有幸結識您,願從此常來常往!”熱情洋溢的語言會使對方受到感染。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讚揚的語言令對方獲得充分的肯定。“送君千裏,終有一別,謝謝您的盛情款待。”感謝的語言令對方感到溫暖。
“如果什麼時候路過這裏,請到我家做客,再見!”邀請式的結束語使人感受到尊重,同時為以後的交往埋下了伏筆。
“您覺得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怎樣做好呢?”征詢式的結束語令對方備感親切。
讓你瞬間就能博取對方的好感
王峰坐火車回家,對麵坐了一位漂亮的時髦小姐,可是待人特別冷淡,對誰都愛理不理的。車行七八個小時,他們之間的對話也不過十來句。時間已經是半夜,王峰正打算睡覺,一下子瞥見了她手上戴了一隻特別別致的手鐲。就順口說了句:“你的手鐲很少見。非常別致。市麵上好像都看不到。”
沒想到她因此而興奮不已,開始向王峰介紹這隻鐲子的來曆。然後,她又給王峰講她外婆的故事、她爸媽的故事,等到天亮火車到站的時候,他們倆正談論彼此的愛情。
讚美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它能在瞬間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任何人都希望被讚美。威廉·詹姆斯就說過:“人性深處最大的欲望,莫過於受到外界的認可與讚揚。”讚美還可以激勵人們不斷進步,激發人們的上進心。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不要吝於讚美別人。
一位工程師與客戶共同商量建造新辦公室的計劃。這位工程師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著,有時幹脆撕下一張紙在上麵畫出草圖,對原方案提出修改意見。討論結束後,客戶感謝他抽出了寶貴時間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另外,”她看著工程師手中的筆記本補充道,“你的字寫得很漂亮。”
工程師不好意思地回答:“哎,過獎了,是我的筆好用。”
客戶笑著說:“可我用的是同樣的筆,卻從來寫不出那麼好的字來!”
在讚揚的過程中,雙方的感情和友誼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進,而且會調動其交往合作的積極性。有位年輕導演,在重拍鏡頭時,總先稱讚所有的工作人員:“嗯,好極了,現在我們來個稍微誇張的演出。”經他這麼一說,沒有人會表示反對,自然地就接受了導演的指示。
因此,溫柔地褒獎他人,會讓對方產生接納的態度。稱讚是博取好感和維係好感最有效的方法,它還是促進人繼續努力的最強烈的興奮劑,這是由人性的本能所決定的。
言談一定要得體
與人相處,如果我們言談得體,就能夠引起共鳴,讓對方感到如坐春風。一個言談不得體的人,會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銀行排隊取款時,看到前麵有一位駝背彎腰的老先生滿麵愁苦,這人暗想,我要讓他開朗起來。當老先生辦完事情走到這人麵前時,這人說道:“先生!你應該挺胸抬頭,振作起精神來,這才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老先生一向以自己身體畸形感到自卑,聽到這人不得體的安慰,頓時不高興起來,說了聲:“你管得著嗎?我願意這樣!”說完便徑自走了。這人雖然是一番好意,因為說話不得體卻惹人掃興,碰了一鼻子灰。
俗話說:“看人說話。”如果領會這句話的真諦,我們的為人處世就會得心應手。人與人相處,要根據對方的文化修養、性格、心理需求、所處背景、語言習慣、職業特點、經曆等因素說合適的話,才能受到他人的歡迎。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一改稱帝前那種愛護百姓、禮賢下士的作風,而是性情暴躁、草菅人命,大批功臣宿將都遭到他的屠殺。
但皇太子朱標卻很仁慈,心裏很不讚成父皇亂殺人的行為。
有一天,朱元璋讓禦史袁凱送案卷給太子朱標。太子接過案卷.見父皇又要殺許多人,心中很難過。於是,他歎了口氣,隻在案卷上寫了幾句話就交給袁凱呈父皇。
朱元璋見太子在案卷上寫著幾個字:
“父皇陛下!依兒臣之見,以仁德結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後臉色一沉。他突然問袁凱:“朕要殺人,太子要從寬,你說誰對?”
袁凱本已嚇得心直跳,聽到皇上發問,他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太子,怎敢說誰不對呢?
這袁禦史博學多才,聰明過人,眼珠一轉,趕忙跪地答道:“以微臣愚見,陛下要殺,乃是執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這一答,既討好了皇太子朱標,又博得朱元璋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