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巧妙說話,靈活辦事(1)(1 / 3)

說話得體是行走社會的基本功

說話得體是一種本事。在生活中,有的人缺少“嘴”上功夫,與人交談話不容易投機,以致很難在社會上行走;有的人則深諳說話之術,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傳情達意,從而在社會中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說話得體的人,可以帶給人們愉悅和歡暢,幫助人們增長知識、提高修養,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增進人們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和諧。

綜觀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說話得體。說話得體是他們必備的修養之一。他們憑借良好的口才,取得了成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主孫權手下謀事。他的兒子諸葛恪,不僅僅自幼聰明,還擁有良好的口才。有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時,問他:“你認為你父親與叔叔比較,哪個更有才能?”

“我父親比我叔叔才能大!”諸葛恪以堅定的口吻說。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才智深得天下人的讚許和認可。因此,孫權問諸葛恪:“你為什麼要這樣說?”

諸葛恪回答:“我父親知道自己該侍奉哪位君王,我叔叔卻不知道。”

孫權聽後,高興地笑了,從此對他們父子愈加看重,並委以重任。諸葛恪一番得體話,取悅了孫權,為他帶來了好前程。

會說得體話,對我們的生活、事業乃至閑暇娛樂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不會說得體話,就會使自己的前程暗淡無光。

西漢時期,一次,漢高祖劉邦與韓信談論諸將才能高低。劉邦問:“你看我能指揮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能指揮10萬乓馬。”劉邦又問:“那麼你能指揮多少兵馬呢?”韓信傲氣十足地說:“對於臣來說,兵馬越多我越善於指揮!”劉邦聽了,雖一時不語,但心裏卻對韓信產生了忌妒。不久,韓信使因“謀反”罪被誅。

在封建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臣子生怕言語驕傲放縱,冒犯龍顏。韓信不諳言談之道,在皇帝麵前驕縱,觸犯了皇帝的尊嚴,種下了禍端,以至於身死族滅。究其原閃,這都是韓信不會得體說話惹下的禍。

三言兩語,使陌生人成為朋友

將陌生人變成熟悉的人,是成功交際的目標。無論是誰,如果有一口得體的言語,善於與陌生人交談,就會朋友遍天下,做事就會遊刃有餘;如果缺乏跟初識者打交道的勇氣,不善於跟陌生人交談,就會在交際中處處受阻,事業也就難以成功。

有一個人乘火車去旅行,與對座一路無話。他很想將這種沉悶的氣氛打破,將麵前的這個陌生人變為熟悉人。有道是:人靠衣裳馬靠鞍,於是他決定從衣著入手,以言談接近對座。他看到對座穿著一身陳舊的西裝,便搭訕道:“先生,你這套西裝不錯,是別人送你的吧?”對方看了看他,不悅地說:“什麼?你以為我是乞丐呢!我才沒有你那樣吝嗇呢!”這人看到對方不悅的樣子,一時語塞,兩個人一路再沒有說一句話。

人人愛聽得體話,逢人減歲,遇物加錢,說得就是說話的訣竅。這個人所以遭人反感,是因為他說話不得體,言語中流露出對對方的鄙視態度,故引起對方的不快,以致使剛剛開始的談話迅速收場。

人常說:萬事開頭難。兩個萍水相逢的人,可能會因找不到合適的話題而苦惱,但隻要學會得體說話,隻需片言隻語就可能使人一見如故。

如何交談,才能將一個陌生人變成熟悉人呢?

(1)事先調查,臨場發揮

一般來說,對任何一個素不相識者,隻要事前做一番認真的調查研究,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隱、或近或遠的親友關係。當你在見麵時及時拉上這層關係,就能夠縮短心理距離,使對方產生親切感。

1984年5月,美國總統裏根訪問上海複旦大學。他在訪問前調查了解到該校的校長與自己的夫人是校友。當麵對一百多位初次見麵的複旦學生時,裏根的開場白就緊緊抓住這一層關係:“其實,我和你們學校有著密切的關係。你們的謝希德校長同我的夫人南希,是美國史密斯學院的校友。照此看來,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

此話一出,全場鼓掌。短短的兩句話就使一百多位黑發黃膚的中國大學生把這位碧眼高鼻的洋總統當作了十分親近的朋友。接下來的交談非常熱烈,氣氛也十分融洽。

(2)揚長避短,打開話匣子

人都有長處,也有短處。人們希望別人多談自己的長處,不談自己的短處,這是人之常情。

跟初識者交談,如果以直接或間接讚揚對方的長處作為開場白,就能使對方高興,對你產生好感,交談的積極性也就能激發。反之,如果有意或無意地觸及對方的短處,使對方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對方就會感到掃興,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

日本作家多湖輝所著的《語言心理戰》一書中記敘了這樣一件趣事。被譽為“銷售權威”的霍依拉先生的交際訣竅是,初次交談一定要揚人之長、避人之短。

有一回,為了替報社拉廣告,他拜訪梅伊百貨公司總經理。因為他知道這位總經理會開飛機,所以寒暄之後,霍依拉突然發問:“您是在哪兒學會開飛機的?總經理能開飛機可真不簡單啊!”

話音剛落,總經理興奮異常,談興勃發,廣告之事當然不在話下。霍依拉還被總經理熱情地邀請去乘坐他的自備飛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