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該做的雜務不做
幾個人同在一個辦公室,每天總有些雜務,如打開水、掃地、擦門窗、整理報紙等,這些雖都是小事,但也要積極去做。如果同事的年紀比你大,你不妨主動多做些。懶惰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你從來不打開水,可每天都要喝,報紙從來不整理,可每天都爭著看,久而久之,大家對你就不會有好感。如果你自己的房間收拾得非常幹淨,可在辦公室裏卻從不掃地,那麼大家就會說你比較自私。集體的事,要靠集體來做,你不做,就或多或少有點不合群了。
(9)領導麵前獻殷勤
對單位的領導要尊重,對領導正確的指令要認真執行,這都是對的。但不要在領導麵前獻殷勤,溜須拍馬。有些人工作上敷衍塞責,或者根本沒本事,一見領導來了,就讓座、倒茶,甚至公開吹捧,以討領導的歡心。這種行為,雖然與同事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但正直的同事都是很反感的。他們會在心裏瞧不起你,不想與你合作,有的還會對你嗤之以鼻。如果你的上司確實優秀,你真心誠意佩服他;那就應該表現得含蓄些,最好體現在具體工作上。有些人經常瞞著同事向上司反映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同事們平時在辦公室裏談論的。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獻殷勤,打報告,同事得知後,會極其厭惡。
不拘小節會壞大事
很多人常常把“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作為口頭禪掛在嘴邊。認為隻要大方向不錯,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做得到不到位無關緊要。這種看法真是大錯特錯。尤其在與人相處時,如果稍有不慎,刺傷了人心,就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於是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當時,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國很快地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我們,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來報效國王。”
中山同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即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他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
中山國君當初設宴款待國內名士的初衷,一定是為了籠絡上人,保全國家,誰知僅僅因為一杯羊肉羹,反而弄得國破家亡,好在他當初出於一時仁慈,賜給一個瀕臨餓死的人一壺食物,因此保全了性命。
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從前齊國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有一次他受齊王之邀參加酒宴。由於過量飲了些,不勝酒力,便想到宮門後吹吹風。守門人是曾受過刖刑的男子,一個人無聊,欲向夷射討杯酒吃,夷射對守門人很是鄙夷,便大聲斥責道:“什麼?滾到一邊去!像你這種下賤的囚犯,竟然向我討酒吃?!”守門人還想分辯時,夷射已悻悻離去。守門人非常憤恨。
這時因下雨,宮門前剛好積了一攤水,狀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門人便萌構陷夷射之意。
第二天清晨,齊王出門,看到門前有一攤其狀不雅的水跡,心中不悅,急喚守門人,疾言厲色地問道:“這是誰人如此放肆,在此便溺?”
守門人見機會來了,故作惶恐支吾狀。齊王於是追問更急,守門人便說:“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這裏的。”齊王果然以欺君罪,賜夷射死。為了一杯酒,便喪失性命,的確可悲。
俗話說:小節不慎傷人心。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少有人重視,總以為做得好壞、妥善與否無關緊要。其實,這種看法大錯特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這些小事沒有做到位,結果使得大事功虧一簣,也是因為這些小事得罪了人,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所以小事一定要做好,千萬不能因為小節而破壞大事。
機會隱藏在細節之中
細節,在很多人眼裏似乎無足輕重,豈不知,這種看法大錯特錯。其實細節裏麵是大有乾坤。很多難得的機會就隱藏在這不起眼的細節之中。正如托爾斯泰所說:一個人的價值不是以數量而是以他的深度來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點,就在於細微之處見乾坤。
20世紀30年代初,在美國馬洛利公司任職的卡爾森,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係的畢業生。他常見到公司的同事在複印文件的過程中,時間占用過多,勞動強度很大,本該輕鬆完成的工作,卻成了令人頭痛的麻煩事,便想改進一下複印方法。他做了很多的實驗,但卻沒有成功。後來,他改變了做法,暫時停止了實驗,而用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鑽進紐約的圖書館,專門查閱有關複印方麵的發明專利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