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低調做人是一門大智慧(4)(3 / 3)

因為自己做錯了事而擺脫不了懊悔,這固然不好;明知自己錯了,卻偏要硬到底,同樣也不好。這是另一種對犯錯誤的現實承受不了的心理。

還是那句老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失足成千古恨”是有的,而“失足不必千古恨”也可以做得到。關鍵是要記住兩條:要走出“誤區”,不要“拉硬”。

古人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說很多事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人隻能為實現自己的願望去努力,至於成功與否,則要看天意了。這是一種天命論的思想,實不足取。在為人處世、安身立命中,安危利害不隨天,成敗得失皆由人。隻是要做到這一點,就看個人的忍功有多高了。

——隨風而屈,“回頭”無險

“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當一個人的名利、權位誌得意滿時應該見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態度,盡早覺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我國曆史上,“兵聖”孫武、能“運簿於帷幄之內,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張良等明智的功成身退,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做人處事的絕好借鑒,反之,如果在緊要關頭不能做到急流勇退,到頭來隻會像伍子胥一樣被摘下頭顱掛於城門之上,難免像李斯一般發出“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出’的”哀鳴,會像蕭何那樣蒙受鋃鐺入獄的屈辱,會像韓信那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現實生活中“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不是更能證明此中道理嗎?

諺語說:官大有險,樹大招風。月盈則虧,福滿禍及。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曆史上有真實的故事,能說明這個道理。

範蠡是越王勾踐的謀臣,他曾與以“臥薪嚐膽”出名的越王勾踐一起同甘共苦,最終打敗吳王,他因此而被任命為大將軍。然而就在位極人臣的時候,他卻留下了“官大有險,樹大招風”的話而銷聲匿跡了。據《史記》記載,他後來到齊國,與兒子共耕農園,積聚田產數十萬。齊國看中他的才華,欲請他出任宰相,他卻答道:“在野有千金之財,在位有宰相之名,以匹夫而言,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了,然而過度的榮華卻容易形成禍根。”說完,便將財產分贈林人,搬到陶地去住,改名陶朱公而經商。

與範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的另一曆史人物文種。文種也是勾踐的重臣,為打敗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功成名就以後,仍然繼續仕於越王。其間範蠡曾寫給他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頸項細長如鶴,嘴唇尖突像烏鴉,這種人隻可以與他共擔患難,卻不能同享安樂,你現在不離去,更待何時?”後來文種也稱病返鄉,但做得不如範蠡徹底,他留在越國,其名仍威懾朝野,於是有佞臣陷害於他,誣稱文種欲起兵作亂。越王也有“獵狗烹”之意,故而以謀反罪將文種處死。

人人都希望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有幾人能像範蠡那樣呢?隻知進,不知退,久居高位的,遭“文種之禍”者,又何止一人?

韓信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的功勞不可謂不大。當劉邦與項羽在滎陽相持不下時,他率軍抄襲項羽的後路,為劉邦占據了黃河的下遊;不久,又與劉邦會合,在今天安徽靈璧南麵(當時叫垓下)包圍項羽,逼得那不可一世的霸王自刎烏江。韓信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將才,不管多少兵都能從容統領,常出奇兵致敵人於死命,在劉邦麵前稱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可是,他能率兵打敗楚霸王,卻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漢立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可他總覺得劉邦對他的待遇,與他自己的戰功不相稱,經常不顧場合口出怨言,後來被人當作謀反把柄,降為淮陰侯,接著又被告與別人勾結謀反,死在呂後手裏。

功成身退說說容易,真是要“退”可就難了。自己親手打的天下自己不享受一番就溜?有誰放著一幢豪華住宅不住,卻偏偏跑到野外去睡茅屋呢?功成身退要目光深遠,在轟轟烈烈之際預知潛伏的危險,還要能克製自己的私欲,如果貪婪心重,嗜欲太深,無功也希望受祿,有功又如何會身退呢?

功成身退不僅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人生境界,同時它又是天道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