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低調做人是一門大智慧(4)(2 / 3)

忍敗求勝,還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失敗者來說很重要。聶衛平是中國圍棋上的一把手,人稱棋聖。據說有一次他和隊友黃德勳比賽吃餃子,二人都是拚著命地往肚裏塞,就這樣連揉肚子帶咬牙地吃來吃去,比成了96:96的平局,二人都已經吃得大眼瞪小眼,再也塞不下去了。突然,黃又拿起兩個餃子塞進了肚裏,這使聶衛平驚駭不已。在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隻要和黃對弈,必敗無疑。不是聶衛平的棋藝不佳,而是他從心裏怕了黃德勳。吃餃子比賽的失敗,使他心理受到了刺激,一下棋便舊境重現,這種心理作用有時比棋藝還要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質除了在正式比賽中表現為沉著冷靜,也還表現在別太較真兒。就算正式比賽輸了又能怎樣?想想勝敗乃兵家常事,天下沒有常勝將軍,也就忍住了失敗。至於非正式場合,更無須決一雌雄,也就是說凡事當爭則爭之,能忍則忍之。可世上偏有死心眼的人——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酷愛下象棋。1936年5月9日,著名人士陳融在廣州宴請胡漢民,酒席上有位名叫潘景夷的人也喜愛棋道。酒足飯飽之後,二人便開始對弈,兩局下來,各自一勝一負,不分輸贏。胡漢民定要再下第三局以決勝負。二人進入殘局時,胡已頗占優勢。不意,對方突然支起羊角士,炮打胡的死車,局勢驟然發生變化,胡敗局已定。頓時,胡漢民大汗淋漓,臉色煞白,急惱交加,暈倒在地。三天後,因患腦溢血死去。

二人對弈,棋藝高則勝,低則敗,若棋力相當,則看臨場發揮。不過,勝也好,敗也好,終究是一項娛樂活動,過分計較以至傷身,便失去了玩的本意,從哪方麵看也不上算。

中國足球隊每逢大賽,總是該贏的贏不了,不該輸的也要輸。如果是輸在強將手下,國人自無怨言;而偏偏總是輸在弱兵手中,這就讓人憤憤不平。曾有專家分析原因有二:一是隊員心理素質不過硬,二是教練指揮有誤。據隨隊的心理醫生講:“中國球員由於文化素質較低,心理上的主要缺欠是情緒不穩,波動較大。特別是長期缺乏心理訓練,有的平時訓練表現出眾,可比賽時卻一籌莫展。有的根本不知道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中國隊的敗北,不是敗在對方的手裏,而是敗在自己的手裏。屢戰屢敗的戰績,使隊員們心有餘悸。贏得起,輸不起,而老天卻專門要戲弄你,越是輸不起,越是讓你輸!所以,能應對各種對手,又能麵對失敗的現實,忍受球迷的抱怨甚至臭罵,練就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中國足球隊來說甚至比提高球藝還重要。

錯誤與失敗雖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同樣都是影響人生的消極因素,是對人生的打擊。犯錯誤的人與遭到失敗的人的心理狀態有相似之處,而且很多失敗的結局也都是由個人的主觀錯誤造成的。所以,我們談忍敗就不能不談忍錯。

沒有誰敢擔保自己一生不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事實上,聖賢也不能無錯,說這句話的孔聖人不也曾有錯怪顏回而自責的時候嗎?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那就是認錯知改!也就是說,一旦犯了錯誤,要能忍受住自己因錯誤帶來的壓力,從而改正。

犯錯誤的人同失敗者一樣,都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壓力,隻不過,失敗者若承受不住,就會因敗而餒;而犯錯誤的人若承受不住,則會因敗而悔,有人甚至會因一次錯誤而終身懊悔不已,走不出“誤區”。

一位青年很喜愛繪畫,當年他的父母一再勸他首先學好文化課,準備考大學,可他就是放不下畫筆。參加工作以後,方感到沒有進過大學的門各方麵都是很困難的。因此,總是後悔當初沒聽父母的話走錯了路。其實人要有出息,不一定非得上大學,哪一行沒出息人呢?對他來說,也許繪畫更適合他的實際。如今,他的畫已經畫得很不錯,不時地還能在報紙上露露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