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低調做人是一門大智慧(3)(2 / 3)

二、百忍成金

人生在世,常常會遇到令人十分苦惱的境況,無法自明自己的時候,或無須、不值得為自明自己花費太多精力的時候,要能夠學習等待,學習忍耐,不要玉石俱焚,不要糾纏不休。唐代蘇州寒山寺的兩位名住持寒山與拾得於此有過一番很精彩的對話。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可是爐火純青的忍耐藝術了。雖然這種忍耐是消極避世的方法,但“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卻有一番正氣在,包涵一種俯視人生的姿能,和漠視榮華的風骨。

據《舊唐書·婁師德傳》記載,婁師德是一個既有學識又氣量寬宏的人,名相狄仁傑就是他舉薦的。但狄仁傑人相後,並不知道這件事,還因為看不上婁師德而經常排斥他,以至於後來婁師德隻好出京城而遠到邊地去任使了。武則天知道後,就拿出往日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表章給狄仁傑看,說你怎麼這樣對待有恩德於你的人呢?狄仁傑看了,大為慚愧說:啊呀,他從來也不與我辯是非,也不對我說這件事,我受婁公如此包涵還不知,我比他真是差得太遠了!婁師德為朝廷的重臣幾十年,謙恭勤謹,從不懈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矛盾重重的中樞機構中從未有過幫派之爭,也未有大起大落的經曆,始終受到大家的尊重,這與他穩健的處世哲學是不無關係的。因此,適當的容忍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正是一種智者的風度。

《呻吟語》中說:“忍激二字,是禍福關。”這有兩種解釋:一是忍耐,二是把情緒發泄出來。這兩種情緒的選擇,就是決定幸與不幸的分歧點。

本來笑一下沒有什麼,但是卻能招來禍患或留下禍患。《左傳》中說,晉國讓卻克會盟於齊。齊人掀開了帳幔,讓婦人看卻克。卻克進宮,婦人在後麵笑他。卻克回國後,請求伐齊,大敗齊國。之後,齊侯到晉國朝進,快要送上玉器的時候,卻克上前說:“你們這次來,是為了婦人那一笑。”

戰國時的平原君趙勝,善結天下之士。有一次鄰居一個跛子去打水,平原君的美人在樓上看見了大笑,後來那跛子到平原君家來數落他愛美人不愛士。平原君始終不以為然。過了一年多,他的門客漸漸都走散了,他很奇怪,問明了原因,就把那個美人殺了,而士們又都漸漸回來了。

當馬琴利做美國總統時,特派任某人為稅務主任,但為許多政客所反對,便派遣代表前往進謁總統,提出谘問,要求說出派該人為稅務主任的理由。為首的是國會議員,身材矮小,脾氣暴躁,說話粗聲惡氣,開口就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如果當時總統換成別人,也許早已氣得暴跳如雷,但是馬琴利卻視若無睹,不吭一聲,任憑他罵得聲嘶力竭,然後才用極和婉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應該可以平和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但是,現在我仍願詳細解釋給你聽。”

這幾句話把那位議員說得羞慚萬分,但是總統不等他道歉,便和顏悅色地說:“其實我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會大怒若狂。”接著便把理由解釋清楚。

其實不等馬琴利總統解釋,那位議員早已被他折服了。他私下懊悔不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他滿腦子都在想自己的錯了,因此,當他回去報告谘詢的經過時,他隻搖搖頭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盤解釋,但隻有一點可以報告,那便是——總統並沒有錯。”

這故事告訴我們:向來為人所輕視的“忍氣吞聲”具有極大的妙用,不發怒不但使馬琴利的解釋獲得極有效的助力,而且使那位議員從此徹底悔悟,以後永遠不再做出令人難堪的舉動。有些狡猾的人,往往故意用種種狡計,使你大發脾氣,你一發脾氣,便做出種種不合理的事,這結果無疑使你自投圈套,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