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低調做人是一門大智慧(3)(1 / 3)

有一次,秦昭王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秦昭王的意思原為刺激範睢,要他振作起來再為國家效力。可是範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懼,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恰好這時有個叫蔡澤的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給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冬;冬天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給春天……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測,應該把它讓給別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範睢聽後,大受啟發,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這樣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富貴,而且也表現出他大度無私的精神風貌。後來,蔡澤就宰相位,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宰相的寶座而做了範睢第二。

可見聰明的智者都不會一味地貪圖富貴安逸,在適當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曆練過的人,都能了解。謙虛往往被看成軟弱。其實,這種生活態度與其說是軟弱,不如說是嚐遍人世辛酸之後一種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論,不以為然的人,對這個問題,乃至人生的認識顯然有限,因而表現出來的,隻是一種無知的強勁,一種似強實弱的強。真正的智慧,屬於謙遜的人。

俗話講,退一步海闊天空。暫時退卻,養精蓄銳,等待時機,重新籌劃,這時再進便會更快、更好、更有力。有時候,不刻意追求反而更容易得到,追求得太迫切、太執著反而隻能徒增煩惱。以柔克剛,以退為進,這種曲線的生存方式,有時比直線的方式更有成效。

“委曲”可以“求全”

老子認為與其采取直線的生存方式,倒不如遵循曲線的生存方式。比如,如果我們在前進時遇到了障礙,要想順利地向前,就必須先撤退。“曲則直,窪則盈,舊則新,少則多,多則惑。”這句話的大意是,委屈的狀態反而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反而可以伸長;低窪才可以裝滿水;破舊反而可以生新;不刻意追求反而可以有所得;追求太多隻能徒增煩惱。這就是老子柔軟且強韌的處世哲學。這種做法並非是一種失敗主義,而是一種曲線式的生存方式。這就像彈簧縮在一起,其間卻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一個人處世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切忌心高氣傲,眼裏容不得沙子,否則隻會貽害無窮。

一、一謙四益

一謙四益,意思是謙讓能使人得到很多益處。公元958年,曹彬奉周世宗之命出使吳越,由於他善於處理兩國關係,甚得吳越厚待,但他卻拒絕接受吳越國的多次贈禮。一次回後周述職,吳越讓人帶著禮物,坐輕快的小舟追趕曹彬的乘船,曹彬不得已收下,但回國後立即上交國庫。周世宗深為感動,堅持將饋禮全部賜給他,他不能推卻,內心不安,隻好將全部禮物分贈部下。當時趙匡胤是禁衛軍首領,王公大臣都想討好巴結他,但曹彬不隨大流,除公事外從不去訪他。公元961年,曹彬隨軍伐後蜀,勝利後不貪心圖財。其他將領多取美女玉帛,滿載而歸,他卻“囊中唯圖書、衣衾而已。”.宋太祖嘉其軍功與為人,擢其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他卻再三推讓未受。一時其清介、居功不傲的名聲四處傳開。

人稱“大樹將軍”的馮異,也是一生奉行一謙四益的典型。還在劉秀官小勢微時,馮異就覺得劉待人誠直,且又膽略過人,有治國經邦之才,於是全力輔佐劉打天下。劉秀被河北王郎圍困時,不少人背離他去,馮異卻更恭事劉,寧肯自己餓肚子,也要把找來的豆粥、麥飯進獻給劉秀。河北亂平、劉秀解圍,對部下論功行賞,諸將邀功請賞之際,馮異獨坐於大樹之下而不提饑中進貢食物之事,也不報功請賞。人們見他如此謙虛謹慎,就給他起了個“大樹將軍”的稱號。很為時人和後人敬仰。

謙虛謹慎、克己讓人是一種美德。真誠地實行這種謀略,客觀上能使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表麵上讓掉了不少東西,實際上得到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