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生活在繼續。事實上,沒有比現在更適於快樂的時間了。如果不在現在,那是什麼時候呢?你的生活永遠充滿挑戰。最好讓你自己承認這一點並決定去快樂。畢業於牛津大學的阿爾弗雷德·D·索亞說:“長期以來,對我來說,生活似乎馬上就要開始——真正的生活。但半途中總有障礙,先要被了結的某事、某個未完成的生意、仍需利用的時間、需要付清的賬單。之後生活才將會開始。最後,我逐漸認識到,這些障礙正是我的生活。”這一見解告訴我們:沒有通向快樂的途徑——快樂本身就是這途徑!
追求真正的“快樂”而不是“歡樂”
美國的普萊格說:“明白了歡樂並不等於快樂,最能令我們得到解脫。我住在好萊塢和迪斯尼樂園所在的地方,一年到頭陽光充沛。或許你會以為,住在這樣一個歡樂的地方,一定比別人快樂。如果你這樣想,你的看法就不免有些錯誤了。”
許多聰明人認為歡樂就等於快樂。但事實上,它們兩者之間並沒有共通之處,就算有也很少。歡樂是我們在進行一種活動時的感受;快樂則是活動結束之後才會感受到的。快樂是更深入、更持久的情緒。
到遊樂場去遊玩,去看球賽或電影,或者看電視,全都是歡樂的活動,能幫助我們鬆弛身心,忘卻煩惱,甚至哈哈大笑。但是,它們不一定會帶來快樂。
美國學者威爾士指出:我常常認為,如果說好萊塢的電影明星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他們讓我們知道了快樂和歡樂的區別。這群既富有又漂亮的人經常參加盛大的宴會,坐豪華的汽車,住金碧輝煌的房子,這一切都意味著“歡樂”。可是,這些名人一個又一個地在他們的回憶錄中,揭露他們歡樂背後隱藏著的不快樂:情緒消沉、酗酒、吸毒、離婚、子女行為有問題、極度孤寂。
可惜的是許多人相信,隻要下一次參加的盛大宴會更盛大,坐的汽車更豪華,度假享受更高級,買的房子更堂皇,那麼,他們就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許多人執迷不悟,認為生活中充滿了歡樂就等於快樂,其實,這種觀念隻能減低他們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如果尋歡作樂就等於快樂的話,那麼痛苦就該等於不快樂了。然而,事實卻剛好相反:能帶來人生快樂的事物往往都含著一些痛苦。
許多人都逃避那些快樂之源的事情。他們對於結婚、生兒育女、爭取專業成就、助人行善等等事情所帶來的痛苦,都感到害怕。
不妨問一下單身漢,為什麼他和異性約會已越來越膩味,還不肯結婚?如果他老實,他會說他害怕承擔責任。承擔責任事實上是痛苦的。獨身生活充滿歡樂、新鮮和刺激;婚姻生活中雖然也有歡樂,但它們卻不是最顯著的特征。
同樣的,一雙夫婦不想生兒育女,隻想得到全無痛苦的歡樂,不想得到有痛苦的快樂。他們可以隨時上館子,旅行,想睡多晚就多晚。但子女尚在繈褓之中的夫妻,能睡一晚好覺或者有三天假期,真可以說是很幸福了。
威爾士說:“我從未聽過一個做父母的人說帶孩子是歡樂事。可是,不生孩子的夫妻不會體驗到摟抱孩子或者安頓孩子上床睡覺的樂趣。他們也不會體驗到看著孩子長大的樂趣。我當然也愛好尋歡作樂。我喜歡打網球,愛和兒童(以及任何人)開玩笑,而且,我還有許多嗜好。
“可是,這些作樂方式並未真正能令我快樂。一些比較困難的事情——例如寫作、撫育子女、促進夫妻關係、嚐試做好事等——帶給我的快樂,大於我從那短暫的歡樂中所能獲得的。”
明白和承認了歡樂並不等於快樂,可使我們得到解脫,使我們更好地利用時間幹快樂的事。使金錢得以善用,不去買並不能增加我們的快樂的新汽車或者漂亮的服裝。還有,能使我們免受嫉妒之苦。所有那些富有而漂亮的人之所以被認為是快樂的,隻是因為他們永遠有很多的歡樂,而事實上,他們可能並不快樂。
我們一旦明白了歡樂並不一定會帶來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開始改變。這樣,可能是名副其實的改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