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說:“我們所謂的災難很大程度上完全歸結於人們對現象采取的態度,受害者的內在態度隻要從恐懼轉為奮鬥,壞事就往往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們嚐試過避免災難而未成功時,如果我們同意麵對災難,樂觀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會脫落,變成一株美麗的花。”
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係統地培養出來。首先,快樂不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決於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著快樂主動降臨,或者碰巧發生,或者由別人帶來,那你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無法決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著環境來“驗證”你所進行的快樂思維,你就可能要等上一輩子了。任何一天都有好與壞——沒有哪一天、哪種環境是百分之百的“好”。這個世界上和我們的私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因素和“事實”,它們不是體現出一種悲劇、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種樂觀、快活的看法,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選擇、注意和決定的問題,而不是思想上的誠實不誠實的問題,好與壞同樣“真實”。
記住:能否快樂的關鍵問題僅僅在於我們主要注意哪一方麵,我們的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麵。
不要為自己的快樂製定條件為了獲得真正的快樂,千萬不要為自己的快樂製定條件。
別說:“隻要我賺到一萬元,我就開心了。”
別說:“我隻要搭上飛往巴黎、羅馬、維也納的飛機,就快樂了。”
別:“我到60歲退休的時候,隻要臥在躺椅上曬曬太陽,我就滿意了。”
生活中的快樂,不應該有條件。
不論你是百萬富翁或是窮光蛋,每一天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喜悅地享受生活。患得患失的百萬富翁會對自己說:“有人會偷走我的錢,然後就沒有人理睬我了。”意誌堅強的窮光蛋卻會對自己說:“債主在街上追我的時候,我正好可以運動一下。”
不要愚弄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生活的樂趣,你能夠找到,但要有一個先決條件:你必須有這份福氣消受。
有許多無福消受生活樂趣的人,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後,非但不能鬆弛,反而更趨緊張。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老是受到追逐——疾病、訴訟、意外、賦稅,甚至還包括了親戚的糾纏。直到再度嚐到失敗的滋味以前,他們無法鬆弛心神。
生活樂趣應從微小事物中去尋求:美味的食物、真誠的友誼、溫煦的陽光、歡愉的微笑。
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一劇中寫道:“快樂和行動,使得時間變短了。”不論時間長短,讓你的時間充滿愉悅的笑聲。對於認為快樂並非生活中一部分的人應該一笑置之,因為他們是無知的一群;但是你也要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像你這麼睿智聰明。
快樂是真實的,是內發的;除非獲得你的允許,沒有人能夠令你苦惱。
你每天都應該記住:快樂是你贈送給自己的禮物,不是聖誕節的點綴,而是整年的喜悅。
快樂本來就出自人的心靈和身體組織。我們快樂的時候,可以想得更好,幹得更好,身體也更健康,甚至感覺都變得更靈敏。一項研究發現,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都更靈敏,觸覺也更細微。人進入快樂的思維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視力立即得到改進;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記憶大大增強,心情也很輕鬆;精神醫學證明:在快樂的時候,我們的胃、肝、心髒和所有的內髒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辛德勒博士說:不快樂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樂則是治療這些疾病的唯一藥方。看來,我們對於快樂的普遍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們說:“好好幹,你會快樂。”或者對自己說:“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會快樂。”或者教別人:“仁慈、愛別人,你就會快樂。”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保持快樂,你就會幹得好,就會更成功,更健康,對別人也就更仁慈。”
快樂不是掙來的東西,也不是應得的報酬。快樂不是道德問題,就像血液循環不是道德問題一樣。快樂與血液循環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樂不過是“我們的思想處於愉悅時刻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應”進行快樂思維的時刻,你很可能產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樂的不快樂思想。斯賓諾莎??:“快樂不是美德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我們不是由於抑製欲望而享受快樂,相反,我們享受快樂才能抑製欲望。”
我們許多人總是在推遲我們的快樂——無限期地推遲。我們並非有意如此,而是我們總在說服自己:“有朝一日我會快樂的。”我們告訴自己,當我們付清賬單,當我們完成學業,得到我們的第一份工作、一次提升時,我們將會快樂。我們勸告自己,當我們結婚之後,有了一個孩子之後,生活將會更美好。然後我們會苦於孩子不夠大——當他們長大了我們將會更滿足。之後,我們又苦於要去應付十幾歲的少年。當他們跨過這一階段我們當然會高興。我們對自己說,如果我們的配偶表現出色,當我們有輛更好的車,能夠去歡度假期,當我們退休了時,我們的生活將會完美。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