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快樂的心態(1)(2 / 2)

“這家夥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理斯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

“那麼你為什麼對他還是那樣客氣?”哈理斯問他。

朋友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多麼耐人尋味的一句話!如果我們都學會這樣想、這麼做,生活中該減少多少無端的煩惱啊!

你有沒有發現,你若期待壞事來臨,事情就真的常會變壞。每當我們期待壞事來臨時,我們是永不會失望的。我們若有足夠的時間等候的話,最後事情一定會變得像我們想象中一樣的糟糕。但是同一原則反過來也是同樣靈驗的:每當我們期待好運來臨時,它們時常會來臨的!我們隻要有足夠的時間等候,也有足夠的信心,不消多久,事情就會變得像我們所希望的一樣。

《最偉大的力量》一書的作者J·馬丁·科爾指出:“人有能力選擇和改善自己的環境,更能改善自己的心靈。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常是主觀的。同樣一種生活狀況,你認為過得挺悲慘,但也有人自我感覺良好,活得有滋有味,這就是選擇的力量。”

羅素曾著過《幸福論》一書,自覺對幸福頗有研究。1924年,他抱著“拯救中國人於水火”的宏願到了四川。但一上了峨眉山,羅素就打消了最初的念頭。因為他上山時乘的是竹轎,羅素看到大汗淋漓的轎夫,深感不忍。孰知兩個轎夫在歇汗的時候還有說有笑,還給這位大哲學家出了一道智力題:“你能用11畫寫出兩個中國人的名字嗎?”羅素承認不能。轎夫笑吟吟地說出了四個字的答案“王一、王二”。羅素歎道: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是錯誤的。

記住: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不是你有什麼,你是誰,你在哪裏,或你正在做什麼,而是你對它的想法。舉例來說,兩個人處境相同,做同樣的事情;兩個人都有著大致相等數量的金錢和聲望,然而,其中之一落落寡歡,另外一人則歡欣愉快。什麼緣故?心理態度不同的關係。

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變成了生活的主人阿伯拉罕·林肯說:“隻要心裏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

心理學家M·N·加貝爾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一個人能隨時感到100%的快樂。正如G·蕭伯納所諷刺的那樣,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但是,我們可以憑借動腦筋和下決心來利用大部分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從而使我們得到快樂。我們對小事的煩惱、挫折、牢騷、不滿、懊悔、不安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純粹出於習慣。我們做這種反應已經“練習”了很長時間,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應。這種習慣性的不快樂反應大多起因於我們自以為有損於自尊心的某種事情。一個司機無緣無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們談話時有人肆意插嘴,我們以為某人該來幫忙他卻沒有來,等等。甚至一些非個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認為是傷害我們的自尊心而引起我們的反應:我們要乘的公共汽車不得已而來遲了,我們要打高爾夫球時偏偏下雨了,我們急著上飛機時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們的反應是憤怒、沮喪、自憐,換句話說:不高興!

不要讓事情把你搞得團團轉。治療這種病最好的藥方就是使用造成不快樂的武器——自尊心。不知你是否參加過一個電視節目,看到過節目主持人操縱觀眾的情況?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標記,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的標記,所有的人又都笑起來。他們的反應像綿羊一樣,告訴他們怎樣反應,他們就奴隸般順從地做出反應。你現在也是這種反應。你讓外在事物和其他人來支配你的感覺和反應。你也像馴服的奴隸一樣,等某件事或某種環境向你發出信號“生氣”——“不痛快”,或者“現在該不高興了”——你就迅速地服從命令。

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能變成一個主人而不再是奴隸。正如R·L·史蒂文森所說過的:“快樂的習慣使一個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條件的支配。”

人是一個追求目標的生物,所以,隻要他朝著某個積極的目標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快樂就是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的征兆。人隻要發揮一個目標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環境如何,他也會感到十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