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橫流誠然不可取,但是清心寡欲卻也非常要不得,因為清心寡欲往往會演變成另一個層麵上的貪欲。
作為一個健康人,他隻追求他必不可少的東西,而且也以夠用為限。
物質上,他有所求有所不求;知識上,他有所知有所不知;道德上,他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於可有可無的一切,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就真的快達到獅子的智慧境界了,隻要肚子吃飽,不論財富、名聲、知識還是道德的獵物從鼻子底下跑過,都視而不見。
優秀的藝術家不會把畫塗得太滿,他懂得,空白也是藝術的一部分;優秀的建築家不會把樓蓋得太擠,他懂得,綠地也是建築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學習獅子,給自己的生命也留一些空白呢?
有一個成功的人,被拿來作為案例分析,大家希望從他的人格特質中找到足以讓大家學習的關鍵。
研究許久,結果發現這位成功人士除了有一般的成功條件,例如積極、努力不懈、判斷力強之外,還有一項特質,就是他具備了“不過分的野心”。
一般人一想到野心,腦海裏的畫麵大多隻會浮現鬥爭、強勢、霸道的字眼,或是大隊人馬以勢如破竹的氣勢、凶狠殘暴的決心攻打敵方,所以
總給人一種侵略者的感覺。
雖然野心是讓一個人勇往直前的最佳動力,但是如果表現得太過火,或企圖心過於旺盛,就會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不過分的野心就是把驅使自己不斷進步的那一股動力,控製在最完美的狀態,不像那些自以為可以稱霸天下的人,隻會使勁蠻力地逼迫別人,卻沒想到這麼做也等於斷了自己的後路。
想要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工作表現更好、獲得別人更多的讚美,是人之常情,但是當你正麵的企圖心變成負麵的野心時,你就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心態和步調,才不至於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摒棄“多多益善”的想法
為了培養知足常樂的心態,就要放棄“多多益善”的想法。
隻要你擁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認為物質生活“越多越好”,你就永遠不會滿足。
每當我們得到什麼,或達到了某目標,我們大部分人僅是立即再繼續到下一件事。這壓製了我們對生活和我們許多幸福的欣賞。例如,當一位宗教人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他從記者那裏得到的第一批問題之一就是“下一步幹什麼”。就像是無論我們做什麼——買一套房子或一輛車,吃頓飯,找個搭檔,買些衣服,甚至是贏得聲譽——從來都沒有夠。
克服這一暗中為害的趨勢的訣竅是說服你自己,越多並不越好。問題不在於我們沒有什麼,而在於擁有更多的奢求。學會滿足並不是說你不能、不會或不該想得到比你的財產更多的東西,隻是說你的幸福不要依賴於它。你可通過更著眼於現在,而不是太注重你想得到的東西,來學會安享現有的一切。當怎樣才能使你的生活更好的想法進入你的頭腦時,輕輕地提醒你自己,即使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你也不會感到更滿意。因為“想要更多”的思維模式使你仍想要得到更多。
要建起一種新的欣賞你己享有的幸福的思維。以新的眼光看待你的生活,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它。當你建起這一新的意識,你將會發現,當新的財產或成就進入你的生活,你的欣喜程度將被提高。幸福的一個極佳衡量尺度,就是你所擁有的和你想得到的兩者之間的差異。你可以將一生用在去得到更多的東西,永遠在追逐幸福——或者你也可以僅僅決定有意識地減少所需。後一策略要更容易、更充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