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用反躬自問的方式來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從錯誤中可以學到什麼?”你可以做個實驗,想想你犯過的一項錯誤,然後把從中得到的教訓詳列出來。千萬別放棄犯錯的權力,否則你便會失去學習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能力。你要牢記,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後隱藏著恐懼。當然,追求完美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無須冒著失敗和受人批評的危險。不過,你同時會失去進步、冒險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機會。說來奇怪,敢於麵對恐懼和保留犯錯誤權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樂並且更有成就。懼怕失敗是我們社會的一種強大的恐懼心理,從孩童時期別人就向你灌輸這種恐懼感,而這種恐懼往往將終身陪伴著你。
你或許會驚奇地得知,世界上並不存在失敗。所謂失敗,隻不過是別人對你應該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沒有必要事事都按別人的意圖去做,你也就不會失敗了。
然而,有時你根據自己的標準也未能完成某項具體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不要將這件事與你的自我價值等同起來。你在某一具體事情中的失敗並不等於你作為一個人都失敗了,你隻不過是在某一具體時刻中未能成功地進行某一具體嚐試而已。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來自我們文化傳統中最具有自我毀滅性的四個字,你成??上萬次地聽到並使用的這四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麼事,盡力做好。”可是,如果一般騎騎自行車郊遊,或到公園去隨便散散步,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在你的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盡力做好”呢?“盡力做
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的活動。
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你自己陷入癱瘓。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如果你為自己製訂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人。它也許隻適用於上帝,但你作為一個人,不必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在生活中,有了知足常樂的心態,就能減少許多煩惱。
不要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世界
賽爾非常喜歡獅子。
他發現,跟凡事都追求完滿的人類相比,獅子太懂得空白的妙處了,它簡直就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一位睿智的哲學家。
給賽爾印象最深的,不是獅子如何勇猛格鬥、如何瘋狂捕食,他最感興趣的倒是它們吃飽肚子後與世無爭、懶洋洋打瞌睡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獵物從它鼻子底下走過,它也絕不為之所動。因為它已經酒足飯飽,不再需要食物了。
獅子隨身帶著一個屬於它自己的倉庫,那個倉庫就是它的肚子,“縱有弱水三千,隻取一瓢而飲”,假如獅子會說話,它肯定會這樣發表感慨,也就是說,它懂得給生命留一些空白。
人類則不同,人類沉迷於自己的貪欲,人建了相當於自己肚子無數倍的倉庫,這個倉庫大得他自己帶不動,於是又把它轉換成鈔票,儲藏了鈔票就儲藏了一切。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他們這樣叫嚷。
與此相反,還有一些人反對物質上的貪欲。
他們認為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他們以對精神的追求來取代對物質的追求。而精神,無不打著知識與道德的幌子。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他們同樣這樣叫嚷。
同是貪欲,把物質換上精神、換上知識與道德的行頭,似乎就能堂而皇之高人一等了。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殊途同歸,繞了一個大彎又轉了回來,對知識和道德的貪欲反而成為某些人追求物質財富的一種手段。
物質世界是無限的,精神世界也是無限的,而我們的肉身和精神卻是有限的。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世界,豈不是踏上一條不歸路,把自己埋葬在蒼茫的無限之中,反而失去自身的本性嗎?有多少可有可無的追求,就有多少可有可無的缺憾、可有可無的失敗、可有可無的磨難和可有可無的恥辱,這樣反而把本來可以成功的人生變成了失敗的人生,把本來可以快樂的人生變成了痛苦的人生,把本來可以輕鬆的人生變成了沉重的人生,把本來可以健康的人生變成了病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