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健康向上的心態(3)(1 / 2)

孩子們常常發出無緣無故的笑聲,他們的煩惱從不悶在心裏。我們常常會被生活中各種各樣傷腦筋的事壓得兩腿打戰。其實,生活中果真有那麼多的煩惱嗎?許多事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隻是我們把它放大了而已。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沒關係”,這樣,我們的生活裏就會常常充滿開懷的笑聲。

順其自然地去生活。

不要為一件事沒按計劃進行而煩惱,不要為某一次待人接物禮貌不夠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對每件事都精心策劃,以求萬無一失的話,你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感情緊緊封閉起來了。你已經忘記了自己小時候是一副什麼樣子。

應該重視生活中偶然的靈感和樂趣。快樂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價值標準,有時能讓自己高興一下就行,不要整日為了一個明確目的、為解決某一項難題而奔忙。

敞開心扉,擺脫孤寂感

冷漠孤獨就是自己感到與世隔絕,內心充滿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它是一個人成為真正成熟的人之前必然經曆的心理階段。這個過程也是個體在心理上、人格上逐步擺脫父母師長的過程。由於每個人認識世界和處理

問題的程度方式不一,孤獨在每個人心理上的表現也不一致。因此,對孤獨這種心態的出現,我們要辯證地看問題。

愛因斯坦一生患有一種孤獨症,他曾經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坦率地自我解剖:“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屬於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親近的親人,在所有這些麵前,我總感覺到有一定的距離並且需要保持孤獨,而這種感受正與日俱增。”愛因斯坦的這種“孤獨感”正是一切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的高貴氣質。他們總是在孤獨中觀察世界、思考人生,追求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永恒。

羅曼·羅蘭在談孤獨時說:“一個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偉大,也就越孤獨。”正因為他們甘於孤獨寂寞,敢於與它們相守,不隨波逐流,才使他們超乎平庸之外,成為躍出人群的佼佼者。在一定條件下,孤寂是難能的美德。

對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青少年來說,需要在孤獨中,對自己有些過於單純幼稚的言語和行動進行解剖和檢查,對真實的自我做出肯定和批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孤獨是有積極意義的。

然而,一個長期被孤獨籠罩的人會影響個體心理成熟的進程,嚴重者心理會提前老化,或出現心理異常。如果這種孤獨是由於性格內向,不善交際,或是挫折感自卑感引起;或是以自我為中心觀念比較重,對夥伴、對父母師長內心深處有比較強烈的抗拒感,那就需要進行自我矯治。

如果你想擺脫孤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去努力。

敞開心扉,主動與他人交往。

人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理解這一點是我們走出封閉世界的關鍵。在日常生活中,要嚐試與熟悉的、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微笑,嚐試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

善於看到他人的長處。

嚐試讚美別人的長處,嚐試去愛和欣賞每一個人,嚐試用寬容對待每一個人,是消解孤獨的一個很好的處方。這一良方會使你保持平和、滿足和自豪的心態。

青少年正處於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對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看法。這些看法往往很敏銳尖刻,鋒芒畢露,但往往也幼稚膚淺、受生活經驗的局限,容易造成自己與他人的矛盾衝突。在與人交往中能看到他人的長處,容忍他人的不足,在非原則問題上能相互理解和寬容,這樣才會有廣泛的交往和眾多的朋友。

擴大交際範圍,豐富業餘生活。

經常與社會接觸,擴大生活領域。對一般的社交活動不回避,培養參與意識。學會觀賞大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會讓你心曠神怡。博覽群書,能使你懂得做人的道理,開拓你的眼界,豐富你的精神世界。你可以培養多種興趣和愛好,在音樂、繪畫、球類等多種活動中陶冶心情,排解孤獨。

用適當的方法去化解太累的感覺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現代人際交往的繁複,肩上的重負逐漸減弱,心理的重負逐漸增強,且煩惱對心理的壓迫比之重負對軀體的壓迫越來越更顯深刻。心理煩惱加上生理疲勞,構成了現代人普遍的心態——“活得累不累”,成為時下人們議論的焦點之一。時間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是同樣多的,你為什麼感到特別累呢?也許主要是因為處世無方或者不懂得用適當的方法去化解。

學會化解緊張的良策。

緊張是快節奏時代的顯著特點,化解緊張是每個現代人必不可少的能力。比如,如果你工作或時間緊張,可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精神緊張,可調整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