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健康向上的心態(2)(1 / 2)

是什麼害了上述案件中的兩個少女?是嫉妒!

心理學教授指出:嫉妒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嫉妒的人感到別人的成功貶低了自己,這一成功正是他自己想要取得的。他貶低他人或他人的成就,以此來彌補他們自己認為損失了的那些東西。嫉妒可能以多種麵目出現,或是對他人的工作詆毀和破壞,或是對他人的中傷。嫉妒感也不一定溢於言表。亞裏士多德說,嫉妒是對自己同胞所犯的罪行。也就是說,人最容易對與自己相像的人產生嫉妒。比如,你不喜歡打棒球,所以某個運動員打出個本壘打以後無動於衷。但是,如果你隔壁的一位教授獲得本係最佳研究項目獎,那對你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很不幸的是,我們在世界中的地位都是相對的。如果你認識的一個人考入了第一流的醫學院,而你卻沒考上,那你一定有許多難言之苦;如果你和他都沒有考上,那你就感到輕鬆多了。

英國哲學家培根認為,嫉妒是一切情欲中最強烈、最持久、最墮落的情欲。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就苦惱、不安與憤怒;即使自己工作有點成績也焦慮不安,生怕別人越過自己,因此總是生活在痛苦之中。總是沉浸在痛苦情緒中的人,怎麼能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做出應有的貢獻呢?

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別人取得成績,受到表揚,特別是別人超過了自己,他總是設法貶低別人,有人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搬弄是非,散布流言飛語,誹謗中傷別人。他的精力用在攻擊別人上來,又怎麼能發揮智力效應,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出顯著成績呢?

嫉妒心重的人往往人際關係緊張,因為他總是忙忙碌碌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自然會引起被攻擊者的反感,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采用“精神勝利法”。

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或找出一些理由來堅持說明“我並沒有輸”的行為就是“精神勝利法”。這可以說是一種壓製嫉妒心、強迫自己承認自己的立場而達到達觀的方式。

對於自己的能力或才幹所下的判斷叫做“自我水準”。人總是不願意自認失敗,也不願意讓自己的“自我水準”在他人的評價中被貶低。對此,人們有著強烈的排拒心情,遭到失敗時總是想諉過於其他因素。這就是不服輸的心理。

相反的,提高自我水準是件很快樂的事。人們往往將偶然得到的成功,也歸功於自身的實力。

談到這種“精神勝利法”,可用心理學上的有趣比喻“酸葡萄”理論與“甜檸檬”理論來加以說明。

所謂酸葡萄理論,是來自伊索寓言。有一隻狐狸,有一次在山上發現了一樹很誘人的葡萄,很想摘下來吃個痛快,但跳起來好幾次都夠不著,狐狸隻好對自己說:“那些葡萄都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呢!”說完就徑自走開了。

狐狸本來是極想吃葡萄的,但嚐試了好幾次之後都無法吃到,便故意把它的價值貶低,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服氣。無法考上理想的大學的人,在偶然間看到了報上的一則消息報道,他曾想就讀的那所大學的一位學生因做強盜而被警察逮捕,便說“幸虧我沒有考入那所會出現強盜的大學”。這些都是“酸葡萄”心理的表現。

還有一種類似的心理,被稱為“甜檸檬”心理:知道自己眼下的境況是不很理想的,卻強迫自己說:“這不也是頂好的嗎!”

但無論如何,“酸葡萄”也好,“甜檸檬”也罷,都是不服輸的心理在作祟。一定程度的不服輸可能還情有可原,但一超過某種程度,就會被人們認為是缺少調察是非的能力了。

升華嫉妒之情為努力超越意識。

染上嫉妒惡習的人應該怎樣克服這一性格上的弱點呢?首先要心胸開闊,正確對待在事業上和學習、生活上比自己能幹的人。其次,要充分認識嫉妒害人害已產生的惡果。嫉妒者多半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全部智慧都下意識或十分明確地用於攻擊和傷害被嫉妒一方。雖然有些嫉妒者也知道這樣做於事無補,但仍像中了邪似的受製於它。

一種克服消極嫉妒心理較好的辦法是:喚醒你的積極心理,勇敢地向對手挑戰競爭。積極心理,必然會產生自愛、自強、自奮、競爭的行動和意識。當你發現你正隱隱地嫉妒一個在各方麵比自己能幹的同事時,你不妨反問幾個為什麼和結果如何?在你得出明確的結論之後,你會大受啟示。長時間地停留在嫉妒之火的折磨和煎熬中,並不能使自己改變麵貌。要趕超他人,就必須橫下一條心,在學習或工作上努力,以求得事業上的成功。你不妨就借嫉妒心理的強烈超越意識去奮發努力,升華這股嫉妒之情,以此建立強大的自我意識以增加競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