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回家,他在昏暗中發現妻子居然和另外一個人睡在炕上,頓時怒從心生,拿起菜刀準備將那個人殺掉,突然想起白天買來的智慧,於是前進三步,後退三步,各三次,正走著呢,那位與妻同眠者驚醒過來,問道:“兒啊,你在幹什麼呢?深更半夜的!”
愚人聽出是自己的母親,心裏暗驚:“若不是白天我買來的智慧,今天就錯殺母親了!”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給那個僧人送銀子去了。
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逆緣,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回過頭來,自己真正懺悔,改過自新,這才是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我們要將敬人、敬事、敬物,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念念都不能離開;一念離開是一念迷,一念相應是一念覺,所以要在念念之間保持覺悟而不迷,這樣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
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就沒有見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真好!原來你是為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碰到我了。”
僧人頓悟,感歎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我們總是想要別人對自己好,而事實上,隻有先對別人好,反過來別人才會對自己好。
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別人傷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顧他;如果別人欺負你,你應該原諒他,這就是“廣結善緣”。如此堅持下去,別人便會逐漸因你的態度而轉變。隻要心存善念不斷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你便能跟所有人相處圓融。
一位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程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讓我做您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裏禮佛,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地也用偈語回道:“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說放下就能放下,“說時似悟,對境生迷”,本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習性難除”,奉勸希望學道入僧者,莫因一時之衝動,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