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身心安在(2)(3 / 3)

舉念時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到頭處是是非非,曾放過誰人?

行善之人有善緣,作惡之人天不容。

福莫大於心善。

心體光明,暗室中自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猶生厲鬼。

自信禪悟——求人不如求己

從孩提學走路摔的第一個跤,直到人生路上漸行漸遠,每個人都必然會麵對許多困難。在困難麵前,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必是向他人求助:朋友、親人、老師,甚至是佛祖。

“臨危抱佛腳”是大多數人在困難麵前所抱持的一種心態寫照。但即使是佛祖本身,也教導我們:“苦難麵前,求人不如求己。”

一個心事重重的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幾叩首後,突然發現身邊有一人也在參拜,而且相貌與供台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此人頓時十分驚詫,輕聲問道:“請問您是觀音菩薩嗎?”剛還在他身旁參拜的人回答說:“是的,我就是觀音菩薩。”此人更加迷惑不解,又問道:“既然您就是觀音菩薩,那您為什麼還要參拜呢?”觀音菩薩便回答他說:“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深陷困難時,唯一的救世主便是我們自己。當我們被困難和險阻攔住去路的時候,不妨返求自心,自能證得解決之悟。當在自己的心內築起一堵高牆,懼怕不前的時候,困難便成了真正的困難,無法逾越。再好的醫生也救活不了一心求死的人即是這個道理。但倘若我們敢於跨越自己的心理防線,放下懼怕、猶疑之心,了悟成功者自救的道理,那麼,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我們,當我們麵對困難的迷霧時,也能“悟時自度”,走出自己的惑境。

論語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自己的事情當自己做,自己的困難應自己解決。倘若養成惰性,每遇到挫折和困難隻會祈求他人把自己領出困境。如此這般坐以待斃的心態是小人之舉。

有一次,日本永平寺的道元和尚看到禪院夥房的一位老僧在烈日當空的中午曬幹萊。老僧已是背曲如弓,眉白如鶴。道元和尚問老僧的歲數,老僧告訴他已有八十多歲了。道元便說:“為什麼不叫仆僧來曬呢?”老僧答曰:“他人不是我,這是我的任務。”道元說:“是啊!瞧這太陽多大,你不覺得太勞累了嗎?”可是老僧聽了,卻回答說:“現在不曬,什麼時候才是曬幹萊的好時辰呢?”

正如老僧所言,他人不是我,何以做我事。當一個人能對自己負責,待他人厚道的時候,所有找他人幫助自己的理由都隻是借口。

求人不如求己,二六時中觀自在。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深陷困難時,唯一的救世主是自己。

心態禪悟——不計得失輸贏,人生逍遙自在

心態對思考、看法和情緒所造成的影響,決定了我們看待人生的態度。

一位武士手裏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人生在世,誰對誰錯?誰贏誰輸?都差不多,最後誰都沒有結論地走了。假使以佛法來看人生,都是沒有目的地來,沒有結論地回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倘能多一點謙遜,少一些爭強好勝,你的人生會得到更多快樂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