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有雲:“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我們的一生,必定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境、迷惑,而這些困境和迷惑,在俗世者的眼中,即是煩惱;但對於尋求真理的人而言,卻是菩提!
有很多事,放下一點、包容一點、運用自己的智慧換一個角度去看,煩惱也就不再是煩惱了。
心境禪悟——換個好心境,苦難如輕煙
心境仿若一麵鏡子,好的心境映照出善和樂,壞的心境映照出惡與苦。
一位禪學大師有一個成天愛抱怨的弟子。一天,大師派這個弟子去集市買鹽。弟子回來後,大師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然後喝一口。“味道如何?”大師問道。“鹹得發苦。”弟子皺著眉頭答道。
隨後,大師又帶著弟子來到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進湖裏,然後說道:“再嚐嚐湖水。”弟子彎腰捧起湖水嚐了嚐。大師問道:“什麼味道?”“純淨甜美。”弟子答道。
“嚐到鹹味了嗎?”大師又問。“沒有。”弟子答道。大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鹽,鹹淡取決於它的容器。”
每個人都會無可避免地遇上不如所願的事情,終日怨天尤人隻會讓痛苦變得更痛苦。倘若我們換一個好的心境接納眼前已無法改變的事實,一切將會煥然一新,苦惱與痛苦也會自然消解,苦的也就變甜了。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發後,隨之而來的泥石流狂瀉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腳下不遠處的一個小村莊。農舍、良田、樹木,一切都沒有躲過這場泥石流帶來的劫難。
滾滾而來的泥石流驚醒了睡夢中的一位14歲小女孩。流進屋內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頸部。小女孩隻露出雙臂、頸和頭部。及時趕來的營救人員圍著她一籌莫展。因為對於遍體鱗傷的她而言,每一次拉扯無疑是一種更大的肉體傷害。
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雙親也被泥石流奪去生命,她是村裏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之一。當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她時,她始終沒叫一個“疼”字,而是咬著牙微笑著,不停地向營救人員揮手致謝,兩手臂做出表示勝利的“v”字形。她堅信政府派來的救援部隊一定能救她。可是營救人員最終也沒能從固若金湯的泥石流中救出她。而她始終微笑著揮手,直到身體一點一點地被泥石流淹沒。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臉上沒有一點痛苦失望的表情,反而洋溢著微笑,而且手臂一直保持著“v”字形狀。
那一刻仿佛有一個世紀之久,在場的人都含淚目睹了那莊嚴而又悲慘的一幕,心裏無不充滿了悲傷。世界靜極,隻見靈魂獨舞。
死神可以奪去人的生命,卻永遠奪不去在生死關頭那個“v”字所蘊含的精神。小女孩的臉上那種自信、樂觀與充滿希望的表情,讓所有看到的人無不為之感歎:以一份好的心境麵對生活,生命中所有的苦難將如輕煙一般飄散。
因此,當事業、家庭、身體陷入困境的時候,試著把沮喪、埋怨、妒忌放在一旁。再大的苦難莫過於自己心中的苦難,換個好的心境,你的境況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改變。
我們的心靈像一麵鏡子,如果鏡子蒙上了灰塵,那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片汙垢。如果鏡子一塵不染,我們就會看到晴天麗日。有時候,我們無法改變現實的不如意,卻可以改變我們的心境,把靈魂的鏡子擦拭得亮些,再亮些。
一位智者有一次見到一位老婦人悶悶不樂,憂心忡忡,就問她有什麼不順心的事。老婦人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扇,小女兒賣傘。天下雨時,我就擔心大女兒的扇子賣不出去,心裏好生愁煩。天晴時,我又擔心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也很愁煩。因此,沒一天是高興的。”智者就對她說:“你何不換個角度想呢?下雨了,就不用擔心你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了;天晴了,你大女兒扇子的生意一定很好。這樣想,你不就天天都是高興的嗎?”老婦人聽了智者的話,果然天天都有好心情了。
現實生活並沒有任何改變,而心境的改變使煩愁的生活變得快樂。
愁苦在內心會積重難除,倘若成天煩惱苦悶,心境便如一個積著臭水的死湖,變得了無生趣。而一個好的心境,就如同一泓清泉,將內心的淺薄、浮躁、消沉、自滿等汙垢滌蕩幹淨,重奏清新、激揚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機勃勃。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
同樣的心裏,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生命中的痛苦是鹽,鹹淡取決於它的容器。
開懷禪悟——笑口常開,幸福自來
一位百貨公司的人事部主管在談到聘用職員時說:“我寧肯聘用一位小學未畢業的女職員——如果她常常麵帶笑容,也不會雇用一位麵容冷淡的經濟學博士。”
這位人事部主管的話讓我想到“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人與人交流的入口,笑不需要別人的教導,也不需要頻頻練習。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真心願意去笑。”
笑為生活帶來更多喜悅。有些人卻往往對周圍的一切無動於衷。他們對生活感到乏味,不論工作還是回家,都難以引得他們開懷大笑。這種滯礙封塞的心,會令他們更內向,更背向別人,將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做著非現實的夢。所以,現代人常有“每天都這麼乏味”、“無聊透了”、“不管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