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菩薩說:“有智慧的人縱然受苦,也不會攪亂內心的平靜。所以我們應該設法去戰勝煩惱。能夠戰勝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他不過是隻能殺屍的俗漢而已。”
人性本善,隻是每個人都有習氣,而且習氣的深淺不同。
原諒有向善之心的人,不要把他們當做敵人。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隻有寬容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麵對自己——想想我是什麼
人的六根都是向外攀緣的,眼睛看好看的,耳朵聽好聽的,鼻子聞香的??所以人的心也就被外緣牽著走。雖然我們每天都和自己相伴,卻很少有機會自覺地麵對自己。
即使是偶爾麵對自己,也是在檢討為什麼我得不到名、賺不到錢?為什麼那該是我得的卻被別人拿去?結果檢討的都是別人,麵對的也不是自己。
試想,就算你得到了名、賺到了錢又如何?你還會想要更好的名、更多的錢。永遠不滿足,所以永遠有煩惱。很奇怪的是外緣的追逐永遠不會讓人滿足,而心靈的追求卻是得到一點,滿足一點。
人在失意挫折的時候會問“我是誰”,但因為都是帶著不平或怒氣,所以看不清楚。我為什麼到世間來?我死後到哪裏去?我在人世間要怎樣生活才有意義?這是哲學家和科學家不斷探究的問題,宗教也在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但你可曾找到滿意的答案?
逃避痛苦、追求安樂是人的天性,但世間的痛苦與快樂都是短暫的,快樂之後痛苦接踵而來,痛苦之後很快又生快樂。無常就是如此去去來來,所以這種痛苦與快樂並無太大差別。要得到安樂,則必須破除煩惱,煩惱的根源來自於無明,無明產生我執,緊緊執持一個“我”,所以煩惱不止。
靜下心來麵對自己,“我”是什麼?比起其他眾生,我微不足道,死後一堆枯骨無異於螻蟻。我若不做靈性的提升,不利益他人,此生有何意義?
“我”是不是一個自性存在的客體?分解以後我是四大五蘊。四大五蘊自性空,哪裏有個我?“我”有這麼寶貴,這麼值得你去愛惜嗎?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法品》中詳細論述人無我、法無我的精義。“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
消解煩惱隻有從放下我執開始,我不足惜,無邊無量的眾生希望能離苦得樂,除了饒益眾生之外,“我”沒有第二條更適合的道路可走。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不論是不是了解“無我”的法義,當麵對自己的時候,讓這句話從心頭升起,你就不會有煩惱。
北宋翰林學士蘇東坡仕途坎坷,當他被流放惠州時,佛印寄書慰勉:“子瞻胸中有萬卷書,下筆無一點塵,到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聰明要做什麼?三世諸佛,則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子瞻若能腳下承當,把二三十年富貴功名賤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蘇東坡臨終時,門人錢世雄曰:“先生平生踐履,至此宜更著力。”東坡居士說:“著力即差!”說完溘然而逝。東坡居士還有一詩《觀潮》亦透露出他對人生了然的意境,詩雲:“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能夠勘破“我”的人,才有如此豁達的意境吧!
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我是誰?”
雖然我們每天都和自己相伴,卻很少機會自覺地麵對自己。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
永遠不滿足,所以永遠有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