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我執必須舍棄私心,培養愛心、慈悲心;增長智慧則必須靜觀萬法,體悟生命的實相,如此生活自能無憂無懼。像無業禪師這樣能夠勘破生死、來去自如才是真正的無有恐懼。
吸氣,過去的已經過去,再遺憾也於事無補。
吐氣,未來的還沒有到來,再憂慮也是多餘。
麵對嫉妒——隨喜讚歎,利己利人
大多數人不願意肯定別人的成就,總認為那沒什麼了不起,他們會想:如果換成我,一定做得比他更好。有些人甚至因為別人有成就而感到痛苦,這就是嫉妒。
嫉妒在唯識學中是十種“小隨煩惱”之一。嫉妒心源於我執習氣或分別心,它們如蛇如蠍啃噬心靈,使人因嫉生恨;曆史上的妻妾爭寵、後宮幹戈,皆由此而起。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不放逸品”和“忍辱品”中說到人的自私心、嗔恨心、嫉妒心的可怕,其實它們是我們內在真正的敵人,在內心煩擾我們,奴役我們,我們不但無法察覺,還無時無刻不在滋養繁衍它們,但是它們卻能在刹那之間將我們拋入熊熊烈焰,連須彌山一碰觸到它都要化成灰燼。
論中是這樣說的:“嗔恚貪欲諸怨敵,並無手足能動轉,亦非善巧具雄力,雲何役我如仆使?”“彼煩惱敵具大力,能一刹那拋擲我,須彌一觸成灰燼,猛烈無間巨焰中。”
嫉妒心是健康的大敵,會形成多疑、暴躁的性格,引起失眠、神經衰弱、老化的生理症狀;而精神上的痛苦更使心靈深受折磨,間接導致人際關係不好而使自己無法事事順心如意。
由於我執的關係,一般人多少有一點嫉妒的性格,其實換作自己,當我們有成就時,哪怕是小小的一步,也希望人家注意,若有人讚美,也會感到很高興。為什麼不能將心比心,在別人有成就時,替他高興、替這個社會慶幸呢?
何事最愚癡?無事起煩惱!嫉妒就是無事起煩惱,既損人又不利己。克服嫉妒的方法就是隨喜讚歎。別人成功,體會他的喜悅,要能隨喜;別人成就,想想他的付出與帶給眾生的利益,應該讚歎。
寂天菩薩說:“隨喜積聚善,成為菩提因;隨喜眾有情,實脫輪回苦。”隨喜世間福德的善根,可以得升入天道的果;隨喜聲聞緣覺的善因,可以得阿羅漢的果;隨喜大乘菩薩的善根,自然能成就佛果。
隨喜能成就功德,對於一切眾生所做的善事都要發心隨喜,自能折伏嫉妒心。去一分無明,得一分清淨。心境中沒有業識煩惱,自然光明磊落,業識清淨則“青青翠竹莫非般若,鬱鬱黃花盡是法身”。
當你用煩惱心來麵對事物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障,世界也會變得醜陋可恨。
一個常常看到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
麵對痛苦——拔除貪欲,喜樂自來
生活中遭到挫折、打擊,心緒無法紓解,就會痛苦,負麵的情緒如恐懼、沮喪、嫉妒、報複心會隨之生起。痛苦不能轉化,負麵的情緒不會消失,一連串的錯誤也就緊跟而來。
如何轉化痛苦?選擇一個對象——處於最痛苦狀態的人,觀想一下他的處境,試著去感受他的痛苦、生病、貧窮、失敗、沮喪、打擊、良心受譴責,於是他壓抑、逃避、鑽牛角尖。深觀他的行為,尋找造成他痛苦的原因,從同情產生慈悲,你願以最謙虛、平和的方式去幫助他。
觀想一個處於痛苦狀態的家庭乃至一個處於痛苦狀態的社會,一個鬥爭不斷、遭到戰火摧殘、缺乏公理正義的社會。其實卷入衝突的政客、軍閥都是犧牲者,沒有一個人願意讓痛苦持續,之所以發生衝突、戰爭,隻因為意識形態的固執或對某種自以為是的理想的堅持所致。事實上,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應該超越一切,不應持任何理由帶給人民痛苦。
唐朝肅宗、代宗時,君臣奉法虔敬,當時名臣如顏真卿、王維、李密、裴度,都是三寶弟子。代宗時,宦官魚朝恩恃寵而驕,因為皇帝的引薦,陪伴代宗在大殿與南陽慧忠禪師論法。
代宗對禪師說:“朝恩也略懂佛法。”魚朝恩就得意地問禪師:“什麼是無明?無明從何而起?”禪師說:“佛法的衰相已經出現了。”代宗問:“怎麼說?”禪師說:“奴才也懂得問佛法,不是衰相已現嗎?”魚朝恩聞言大怒,禪師說:“這就是無明!無明也從此而起!”
魚朝恩不服道:“有人說禪師是佛,是嗎?你是佛嗎?”禪師說:“朝廷有人說你是天子,是嗎?你是天子嗎?”朝恩立即伏跪在地上說:“死罪!死罪!朝恩實非天子。”禪師說:“我也不是佛。”
魚朝恩追問道:“那麼禪師沒有成佛的時候嗎?”“我往後必當做佛。你姓什麼?”“我姓魚。”“往後我做佛,不再名為慧忠;以後你若做天子,還姓不姓魚呢?”朝恩又伏地說:“死罪!死罪!朝恩以後再也不敢和禪師論佛法了。”
造成痛苦的根源,除了無知還有名利欲望和我執心。應放下自以為是的觀念和貪念,靜思每一個痛苦的源頭,直到對別人的責難和怨恨消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