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轉化煩惱(1)(1 / 3)

生活中有太多的煩惱痛苦,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排解。

實際上,我們可以通過深觀覺照明白事情的真相。

通過自他相換的方式,

找出痛苦的因,

並因此轉化自己的煩惱。

麵對生氣——別讓生氣的種子發芽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惡境現前,通常第一個反應就是生氣,莫名的怒氣占滿全身,就像火燒一般,讓人失去理智,很容易做出後悔的事。

有人處理生氣是以怒對怒,暴跳如雷;有人則是隱忍壓抑,含恨在心。前者傷身,同時把周圍弄得戾氣彌漫;後者傷心,終有一天會如火山爆發一樣,弄得不可收拾。

生氣隻是一種情緒,情緒的生滅起伏就像是一條河在心中不分晝夜地流動,我們隻能通過覺照與它們接觸。處理情緒不是隨它發作,也不是去壓抑,而是要知道如何轉化。

有些心理治療師建議你生氣時捶打枕頭、摔玻璃杯或到空曠的地方大吼幾聲,也許你感到稍微舒服一些,氣也消了,但偶然想起還是心頭有氣,這是因為生氣的種子沒有拔除所致。

寂天菩薩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施,供養善逝等,一切諸善行。”因此佛製規定“比丘不可含怒過夜”,就是不讓生氣的種子在心中發芽。心中很多的情緒乃至於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就是這些種子開花結果所形成。

轉化怒氣的第一步是與它合一,以呼吸去接近它,“吸氣,我知道我在生氣;吐氣,我已變成了怒氣。”看著怒火從你心中升起。第二步則是用正念去觀照它,怒氣就如同一個啼哭的嬰孩,需要母親的溫柔,讓它慢慢平靜下來,“吸氣,生氣使我不舒服;吐氣,生氣終將成為過去。”第三步則是平靜下來,深觀生氣的根源,“吸氣,我已平靜;吐氣,我已轉化了怒氣。”

人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不知道生氣的本質,當你知道別人生氣是起於無明或是他的習氣時,你不會跟著他起舞,否則你就是愚癡。有時候我們做不到,對著怒境卻不動心的確很難,而這正是因為習氣所致,要息滅嗔心,就是趁這個時候。

“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忍固然是一種方法,但不明所以的忍也是壓抑,有時候實在氣不過來,不妨離開現場到外麵走走,換個環境,不再留存於心中。久了之後,對境能立刻轉念,完全生不起怒氣來,嗔心也就革除得差不多了。

日本彥根藩主織田信茂在赴任途中,拜訪原鬆藤寺的白隱和尚。問道:“佛教中有地獄和極樂世界的說法,是真的嗎?”白隱和尚說:“你不是武士嗎?”信茂說:“我當然是武士!”“是武士就像個武士樣子,何必為地獄、極樂而煩惱?你是不是怕死啊?”

信茂說:“你說話怎地無禮?我是誠心誠意在問法啊!”白隱說:“哦!生氣啦?窩囊武士!”信茂一聽不禁惱羞成怒,手不自覺地握向刀柄,白隱破顏一笑說:“這就是地獄!”信茂一聽若有所悟,不禁感到慚愧,連忙向白隱表示歉意,白隱說:“這就是極樂!”

一念嗔心起,就處身地獄之中;一念歡喜心,就處身極樂世界中。

生氣隻是一種情緒,我們隻能通過覺照與它們接觸。

對於情緒最佳的處理方法,是轉化情緒,熄滅嗔心。

麵對恐懼——接受無常,不憂不懼

人們經常對未來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感,擔心家人、健康、財富、權位,害怕死亡的到來。我們愈擔心,問題愈擴大,於是我們漸漸對生活失去信心,或使自己受名利役使而不自知。

人的智慧有限,無法預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對未來總是充滿不安。古代的人對於風災、地震特別恐懼,因為不了解這些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以為是風神、地神發怒,於是有種種祭拜儀式。等到你明白了真正的原因,就能夠安然接受,也知道如何正確預防和處理。

生活本來很簡單,空氣、陽光、水和食物,但現代人生活得太複雜也太辛苦,忙一些不相幹的事務,追逐財富名利,日漸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義,也漸漸看不清生命的本質,所以對健康和死亡充滿著焦慮和恐懼。

當恐懼感襲上心頭時,閉起眼睛、深呼吸,把思緒平靜下來,想一想,自問一下:“你怕什麼?怕失去名位、財富、健康、家人、愛人,怕死亡!但這些東西屬於你嗎?你能夠天長地久地擁有它們嗎?”就算你擁有過,你曾經珍惜過嗎?原來你害怕的隻是自己的失落感,你心有不甘,而事實上,你想抓住的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吸氣,過去的已經過去,再遺憾也於事無補;吐氣,未來的還沒有到來,再憂慮也是多餘。”隻有當下,你有足夠的信心做準備。有些人怕靜、怕鬼、怕死,那是不敢麵對自己。所以恐懼是因為缺乏智慧,不能洞見生命的本質和物質現象的無常,也是因為“我執”過重,事事放不下所致。

唐朝汾州開元寺無業禪師德性高超,唐憲宗曾經兩度詔請進京,他都拒絕了。後來唐穆宗派遣靈準帶詔書請他進京,無業禪師笑說:“貧道何德何能?還麻煩皇帝來敦請。您先走一步,我隨後來。”

於是無業禪師沐浴敷座,召集門徒,告訴他們說:“你們那見覺知的本性,和虛空一般同壽。一切境界本空寂,眾生因無明不悟,被外境迷惑,隨業流轉,輪回於六道之中,無有盡期。如能了悟一切如夢如幻,無一法可分別執著,這就是諸佛用心處。”說完後端坐入靜,當天夜裏就圓寂了。靈準回京上奏,皇帝一方麵欽佩,一方麵歎息,追封其為大達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