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確,從月亮的圓缺可以看出人生的不圓滿。其實,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如何能事事圓滿呢?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事事求全,看不透人生的無常與虛幻,在月圓之前要經過多少上弦月呢?人生的圓滿同樣要經過許多不圓滿的錘煉與累積才有可能達成,更重要的是,圓滿須透過智慧的參悟方能達到。
由於天文物理學的發達,現代人也都了解,其實月亮又何曾隨著時日而盈虧?它原來不增不減地繞著軌道運行,亙古不變,變的隻是人的心。人往往被有限的智慧蒙蔽,目光所及以為就是真理。回到世事,哪一件事是不圓滿的呢?不圓滿是人的分別心、貪欲心。
因此,要能見到萬法的本來麵目還得從自己心中去找,“百千法門,不離方寸”。想想,在你千變萬化、隨聲逐色的心念之外,有個亙古不變的東西,它明明靈靈一如月亮照耀大地。當你閉目靜思,心念漫遊於大千世界,為什麼不可以如蒼穹一般浩瀚無涯?隻因平常執著於此肉身,以致心量隻有一具臭皮囊這般大小,一切唯“我”是從,失卻本性。
寒山大士有詩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多少世來,禪宗大德歌詠明珠,讚歎秋月,指的就是這個。中秋賞月,你賞的是天邊月還是心中月?
勿貪雜求全,靜觀內心之月,方能光照十方。
萬事難全,不圓滿的是人們的分別心、貪欲心。
品茶禪——靜心喝一口,味道就來了
閑暇時泡一杯茶給自己喝,或有客人來時沏一壺茶給朋友喝,都是快意人生的事。寒夜客來茶當酒,如果能喝出一點禪意,那就不會有“終日喝茶不嚐一滴茶味”的遺憾了。
現代人喝茶講究茶具、茶葉、水質,處處要求質美。其實也不必太在意,處處掛礙,反而失去了茶味,也遠離喝茶的原意了。
泡茶的時候,把心靜下來,注意每個動作,盡量輕巧、緩慢,清楚地知道你把茶葉放進壺內。把水注入壺中時,手提壺把,知道你正在傾注開水到杯中。
做每個動作時都不要有雜念,一有雜念,茶水中就有雜質。以一個禪者而言,茶的品質不在茶具、茶葉和水質,而在於你純淨的心。喝茶的時候,秉持正念端起茶杯,輕輕聞一下茶香,那兒有陽光、雨露、大地的溫潤,有蜜蜂、蝴蝶的舞姿,還有采茶姑娘的茶山情歌,但念頭別又被情歌給帶跑了。
慢慢喝一口,在口中感覺一下那清香甘甜的滋味,吞下去時,心中默許“願眾生都能清涼自在”。如果能秉持一念清心,心不散亂,這杯茶就是清淨的甘露,能當下息止你的煩惱。
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於唐代僧人的傳統。除增加了精致的茶具外,主要還是沿襲禪者清淨自在的傳統。一般人因為少接觸,初次品茶還會感到拘謹,其實喝茶除了要心清淨還要愜意自在。喝茶本來就是很舒坦自在的事,喝得拘謹反而失去喝茶的意義了。日僧利休說過:“何謂茶道?隻在燒水飲茶而已。”
禪宗裏有很多公案,每有山僧問佛法大意,趙州和尚總是說:“吃茶去!”吃茶有何功德呢?佛法一說即落言詮,隻在平常日用處,吃茶不就是佛法大意?投子和尚說:“森羅萬象,都在這一杯茶裏。”凡人“終日吃飯不咬一粒米,終日行路不走一步多”,原因就在於吃飯走路時千思萬想、百般計較,如果省得“當下就是”的道理,那麼也就能任運過時,所謂“茶禪一味”,喝這一杯茶就有點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