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代表六根清淨,如同一個人在五濁惡世中也能保持平和良善。送一朵蓮花給對方,不但莊嚴自己,也送出福德與智慧。此外,眾生平等,都有真如本性,隻因妄想執著,但終有一天也能證得,所以每個人都是未來佛,默念“當前一尊佛菩薩”,乃尊重自己是佛也尊重別人是佛。
一位初入叢林的學人向玄沙禪師禮拜,師雲:“汝禮拜阿誰?”學人雲:“禮拜和尚。”師雲:“汝若會,即是禮拜汝;汝若不會,即是禮拜老僧。”所以誠心地問候別人就是問候自己。《華嚴經·淨行品》說:“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如果我們已經得到無礙眼,那麼見一切眾生都是佛。
問候不隻是一個動作,也是修行。
問候朋友,要帶著真誠,保持微笑,心中拈花送佛。
水果禪——融入真滋味
拿起水果,通常我們是不假思索地張口就咬,狼吞虎咽地吞了下去,對於水果的滋味隻有甜的、酸的或澀的印象。有時候是一邊講話一邊吃,或一邊想事情一邊吃,真正的滋味並沒有品嚐到。
拿起一個蘋果,看它的顏色,粉紅帶點黃,有些是深紅帶淺紅,這是大自然蘊成的色彩,是調色盤調不出來的顏色。它的蒂還沾著點泥土、灰塵。深觀之下可以看到它整個成長的過程。
種子入土、萌芽,經過雨水的澆灌、陽光的溫暖、大地的滋養,慢慢茁壯成長為一株蘋果樹,挺立在原野上;享受著晨間的雨露和黃昏的夕照,小樹在自然與人文的陶養下成熟,開花結果。
從小樹的成長,到四時的運行,我們也看到了人的成長過程,孩子們也需要嗬護,一如蘋果樹般。果實結得好與否,除了種子的因素外,成長過程的環境與助緣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未來幾乎決定於他的成長過程。果實成熟了象征著生命的圓熟,如今它豐盛圓滿地握在我們手中。
吃它的時候,想象一個成熟的生命呈現在你眼前,輕輕咬一口,聽那清脆的聲音,感受一下它甘甜的美味,每一種水果的香味與口味都不同,這是大自然的禮物,慢慢咀嚼,生命就在當下。如果你不能專注地安享它,這個蘋果的生命就被你浪費了;因為你食不知味,你自己的生命在這一刻也白過了。所以吃蘋果能提醒你回歸當下,也是在幫助你修行。
吃到的水果有時是美味的,有時卻是苦澀的,其實是各有滋味,無有分別。《華嚴經·淨行品》說:“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每一種水果的香味與口味都各不相同,這是大自然的禮物。
慢慢咀嚼,專注地安享口中的水果,生命就在當下。
看花禪——與花相映,生命就有喜悅
三月杜鵑、六月茉莉、八月桂花,對於大部分的花,我們大概知道它們的模樣,但細究茉莉有幾瓣、桂花的花期有多長,可能就說不上來了。幾乎所有的世情,我們都僅持有浮麵的印象,或是別人加之於你的價值觀,少有自己的觀察。情人節為什麼送的是玫瑰而不是茉莉?因為大家都這樣做。
藝術家如何賦予一朵花生命呢?隻要如實呈現。人們就是太多分別、揀擇,而使花變了樣貌。“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例如禪宗的傳法公案,幾世紀以來禪門中人都在探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深意,事實上這則公案很簡單,當某人示花於你,隻是要你去看它而不是去想它。如果你活在當下,如實與花相映,自然會從內心浮出生命的喜悅,這就是禪宗的心法。
能止而後能觀,一朵花中也展現了萬法。麵對一朵剛摘下的玫瑰,我們覺得它美麗、清香,但沒幾天它就凋萎、枯黃了,變成一堆垃圾,有智慧的人在看花的同時也看到了垃圾。同樣的,垃圾也會滋長出綠野鮮花,垃圾中也可以看到花朵。萬物本來相生相依,沒有淨垢之別。
黛玉葬花多麼淒切感人,其實花凋萎之後掉落土中,化作春泥更護花,來年新生的花朵中已經注入了它的生命。人也一樣,肉體壞去以後生命繼續在子孫的血肉中綿延。因此,生又何喜,死又何傷?
一花一世界,若然能從看花中體悟生命的真相,則能隨緣去來而一塵不染,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衣”就是這等風光。“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看到花也願眾生像花一樣,具有三十二種好。
敞開心胸,才會懂得如何去欣賞花。
對世間無所貪求,隨緣自在而知足地觀賞每一朵花,賞花也就不再是賞花,而是欣賞、享受自己的清淨心、歡喜心。
賞月禪——月有陰晴圓缺,何苦事事求全
“月到中秋分外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似乎與月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白天是太陽,晚上是月亮;太陽剛烈如父,月亮溫潤似母。人的情緒亦常隨日月共起伏。事實上,每個人的心中也有一輪明月,如果平日亦能靜觀心月,久之也能衝破無明,光照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