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瑜出生於北京(1909—1995),畢業於北平(1927年後,國民黨定都南京,北京遂稱北平)師大附中、北平師範大學生物係(北師大生物係,建係早、設備完善是全國最好的)。畢業後赴日本九州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深造,歸國後則在北平西郊“萬牲園”(即今北京動物園)任園長。1947年在台灣新竹任檢驗局分局長一年,後遂以製造動物標本和有關生物教學的教具為業。其所製作的標本,從昆蟲到大象,無不栩栩如生,享譽台灣。60歲(1969)退休後移家台北,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影劇係教授舞台語言,並在美術係指導有關動物的繪畫。時在電視台做主持人,受到觀眾的歡迎,曾獲參與金鼎獎有功人員獎。從1975年起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主持“古往今來”專欄,撰寫了大量傳播知識和弘揚文明的幽默散文,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陸續出版散文集十餘本,十分暢銷。1995年8月1日,遽歸道山,享壽86歲。
夏先生前四十年基本上生活在北京,後四十多年生活在台灣,赴台時他的思想人格和知識體係已經形成,他在台灣的成功可以說是老北京文化在異地的成就。夏先生曾自嘲地說:
不過,我倒有個心願,我一輩子善蓋,蓋不可令人討厭,要讓人歡迎,於是沒錢時借得到錢,該還債時躲得了債,利莫大焉。
這裏用的台灣俗詞——“蓋”字,也帶有老北京的風格,夏元瑜的能“蓋”就是北京的“能說”“能侃”。老北京的“說”和“侃”都帶有帝京的特有的風趣和幽默。老蓋仙的“蓋”也是這樣。因此可以說夏元瑜的作品是老北京文化在台灣的延伸。
老蓋仙的作品
夏先生的主要作品就是散文隨筆,最初讀夏元瑜是抱著了解老北京的態度去讀的。台灣這類作品不少,大多是大陸遷台人士寫的。這些人隨著年華老去,思鄉情緒越來越熾,特別是從老北平遷台的,七百年舊京帝都所積累昔日風華常常縈繞於懷,寫作和閱讀這類作品成為一種排遣,後來漸成風氣。台灣文學批評家王德威先生說:
1949年前後,上百萬的軍民曾隨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他們背井離鄉,常懷故園之思。到了70年代,當令的政治論述已由彼岸過渡到此岸,懷鄉者的熱情也似乎因為時移事往,而漸漸由濃轉淡。唐魯孫和他的北平知交卻在此時異軍突起,就不能不令人另眼看待。離開北平二十多年了,這些作家漸漸老去,他們立意要記下所思所懷,自是人情之長。而相對的,他們心中的北平印象非但不曾褪色,反而益發鮮明活潑起來。
早在50年代就有舊派學者和文人齊如山先生就寫過大量的這類作品,說北平舊事,到了70年代更盛。
北京(或北平)敘事是台灣及海外文學的一個小傳統。70年代,唐魯孫以一係列追懷古都飲食風情的文字引起廣大回響。一時之間,像是號稱“老蓋仙”的夏元瑜、名報人及小說家陳紀瀅、學界耆宿梁實秋以及後來以《喜樂畫北平》見知的喜樂、小民夫婦等,都曾與唐相互唱和。透過他們的文字,舊京的風華仿佛又熠熠生輝起來。
這些作者所烘托的北平知情守禮,韻味悠遠醇厚。在他們筆下,同仁堂、瑞蚨祥這些老字號總讓客人賓至如歸;楊小樓、梅蘭芳、程硯秋、小翠花、馬連良、金少山……多少角兒,名噪一時。城裏的節慶喜喪永遠有規有矩,從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殯出殃,都有講究。尤其飲食,熱豆汁、涮羊肉、茯苓餅、奶酪、灌腸、炒肝兒,冬天夜半叫賣的凍梨、心裏美……求之他處,何可複得?當然,遍布城內外的古跡名刹,宮殿園林,千萬的胡同人家,還有那一大圈城牆,更是老北京安身立命的所在。這裏曾是六百年的帝都,一景一物,都有它的來頭。
《夢回北京——讀張北海的〈俠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