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大約有二十年了,八十年代中,做古典文學的編輯,每天沉浸在大量來稿中,昏頭昏腦看了一天稿子後往往想讀點兒文學作品輕鬆一下。我所在的文學所圖書館有個“港台部”收有幾萬冊港台書,以台灣文學著作居多。台灣文學的各種體裁中,我以為散文為最優,其中柏楊、李敖和幾位老北平作家如齊如山、唐魯孫、夏元瑜等各有特色。齊、唐二先生的散文大陸近年都有出版,他們的作品都以寫大陸舊事為主,從內容到寫法都與大陸作家不同,有點“北平夢華錄”的味道,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讀者的歡迎。夏元瑜先生雖與唐魯孫先生是好朋友,他的散文雖有懷舊成分,但大多篇章還是以寫台灣情事為主,其特點是以老北平人教養、心態來寫,別有風味,大陸人、特別是北京人讀來倍感親切。
夏元瑜文章特點是“一讀就懂”,一懂就笑,很宜於人們放鬆時讀,可惜當時我們文學所圖書館的港台書庫僅有他《弘揚飯統》《生花筆》等少量幾本,不過其中也有許多令人噴飯的文章。例如《大興水利》就是如此。侯寶林先生的名作《戲劇與方言》中有“論戲劇與水利的關係”的噱頭,而夏先生這篇可以說是《論水利與食品業的關係》,文中更是笑料迭出。開頭還是一本正經地講中國古代水利,從大禹講到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子李二郎,由此扯到二郎神楊戩,再一轉說到當今“水利工程”的發揚,“注水牛肉”“注水雞肉”大行其道。連製造罐頭都要“以水為本”,除了少量的“豬骨頭、老牛肉、退休的老來亨雞、不幸幼年夭折的水果”外,都是水。
我常想幹幹此業(罐頭業)。商標已經想好了。以“永”字為記。因為永字的字形正是水,隻有一小點東西。正合乎罐頭的原則。美國人就笨多了,一個哈姆——洋火腿——罐頭竟緊緊地塞了一大塊肉,滴水皆無。可見洋人對“水利”的利用不如我們遠甚了。
中國人真聰明,對於水利之道,除了便利交通、水力發電、灌溉農田、培養魚類……古老用途之外,又發明出灌牛、灌雞等等的主意來,所以水利之道在中國也特別興盛。這叫“以水變肉”的不二法門……
這個“永”字商標的奇想,真堪令讀者絕倒。即使現在想起來也不免發笑。可作個好的相聲“包袱”用。這是我與夏元瑜先生著作結緣之始,後來與研究港台文學的同道和從事出版同仁多次談到這位老先生。這次在大陸出版《夏元瑜幽默作品精選》搜羅了夏元瑜先生70%以上的作品,我想會給讀者帶來許多快樂和教益。
從“老蓋仙”說起
夏元瑜這個名字在大陸還是陌生的,而台灣幾乎是家喻戶曉。2003年社科院組織與台灣一些學者對談“關公”作為文化和文學形象的意義,會下我曾向一位台灣老人問起“夏元瑜先生”,他帶有些惋惜口吻說“老蓋仙走了”。
老蓋仙是夏先生自稱,無論作文還是主持節目都自稱“蓋仙”。“蓋”是台灣俗語,夏先生自己曾解釋說:
“蓋”,這字大概起源於本省,以前在大陸上沒聽說過。蓋字的意義是能言善道,多少也有一點宣傳不實在之事的成分。與“吹牛”的吹不同,吹者從無說成有,假的成分很多。為人在世,蓋則可以,吹則不可。
《談話的技術》
看來“蓋”有點類似大陸常語“侃”。“蓋仙”應是善蓋而帶有仙氣者也。
“老蓋仙”也有出處,本是台灣六十年代以來武俠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例如古龍的《那一劍的風情》其中有怪俠“老蓋仙”。他自稱“老夫本來就已名列仙班,已經一甲子不食人間煙火,專以百草為生”。在別人眼中,他老人家則是“一位身材本來應該很高,但經過歲月的折磨,現在已經像蝦米一樣萎縮傴僂,頭發已經開始泛白,臉上已充滿了歲月無情的痕跡的人”,手裏拿著一把三弦。
夏元瑜先生以“老蓋仙”戲稱自己,有自嘲,也有自負。因為這個綽號通俗好懂,很快被大家接受和喜愛。因此,夏先生雖是退休後才開始寫作和偶爾遊戲於熒屏,但在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大紅大紫,為廣大民眾所知所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