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在電話那一端用極洪亮的嗓音說:『王——學——泰——我——問——你……』這仿佛是臨濟宗義玄禪師的當頭棒喝或文革當中的提訊,不了解的人會嚇一跳的。然而我恬不以為怪,因為我知道這是他的習慣了。
齊如山
寫下了題目,便想到了開頭。這個題目的頭有許多開法,如從雅的方麵寫,便可以說這位不為大陸中年以下文化人所熟悉的老先生原是位魯迅所說的清末的“老新黨”,是中國第一所外國語學校——同文館的畢業生。其弟齊壽山先生也深通德語,與魯迅在教育部同事,曾一同翻譯《小約翰》;如果從俗的方麵說,解放前為北京下層民眾所熟悉,頗有信譽,以生產和售賣雜合麵(以玉米麵、小米麵為主,黃豆麵為輔配製成的糧食)為顧客所歡迎的大和恒就是齊家開的;如果從熱點上看,去年放的電視劇《梅蘭芳》,除了梅博士外,第二位主角就是齊如山,而且戲很多,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從冷清的角度講,齊如山是許多曆史的見證人。例如他與賽二爺(賽金花)就有過交往,在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為她的廚子向德國占領軍說過情。賽金花隻會極簡單的德語,連與德軍打交道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去結交德軍統帥瓦德西了。可是《賽金花》電視劇的作者們還在編造著這位“九天護國娘娘”如何舍身救國救民的神話,而不願意一聽曆史見證人的訴說。影視藝術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生活的真實往往被追求好看與利益的編導們所忽視。
如果曆數近代文化名人的話,齊如山先生應是當然的一位。他在很多領域裏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在戲劇方麵不用說,京劇理論的形成與革新、梅派藝術的建立與傳播到外國都與他有關。其他,如在民俗學、語言學、博物學等方麵也各有建樹。齊先生更有獨特性的貢獻在於他對近百年來時風、習俗,以及典章製度變化的記錄與思考。在他生活的七八十年中,是新舊製度交替、東西文化撞擊的時代,這位出身於舊式士大夫家庭的“老新黨”目睹並接受了這種種變化,引起了許多反思,其中有不少是有借鑒意義的。
齊如山(1875—1962)本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河北高陽人。此縣屬於保定府,在明清兩代是文化發達的地區。清初著名的顏李學派創始人顏元、李恭便是這個地區的博野縣人、蠡縣人。如山的八世祖齊國琳與顏、李二人交好,這兩位思想家與顏李學派以篤實勤勉、注重經世致用的學風,艱苦卓絕的作風而名世,這些對齊家有很大影響。當時正處於明清易代之際,河北一帶反抗民族壓迫的鬥爭也很激烈(此地受清初圈地運動之害最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竇大東、竇二東(所謂竇二東,就是京劇《盜禦馬》、《連環套》中的竇爾墩,表現正統觀念的京劇給竇畫了花臉,實際上應該給他畫紅臉),他們曾一度收複過雄縣、安縣、肅興三縣。據說齊家與這場鬥爭有聯係,從此民族思想在齊家紮下了根。作為傳統的文人士大夫的家庭,齊家也是比較早地學習西方思想,走上了反抗清廷的叛逆道路的。
齊如山在19歲、也就是1893年就進入了同文館讀書,學德語、法語。現今學外語是個時髦的事,當時簡直就像奉洋教一樣被認為是把靈魂出賣給洋鬼子。某個世家子弟如果入了同文館是被親戚們看不起的,還有甚至因此斷絕往來的。齊先生不僅學了外語,而且學得很好(在當時水平來看)。如山的大哥齊竺山先生很早在法國巴黎協助李石曾開辦豆腐公司,這是個革命黨人的機關,對國內反清鬥爭有過很大支持,曾受過孫中山先生的表揚。齊家在北京辦的義興局商行在辛亥革命之前也成為革命黨人的機關。
武昌起義後,北京一些滿洲權貴中的頑固分子,對於當時大多數國人讚成的清廷退位采取堅決反對的態度,其代表為宗社黨領袖良弼。後來他被革命誌士彭家珍炸死,其準備與活動都是在義興局策劃和進行的。這個事件在當時轟動京城,把腐敗入骨的清廷權貴嚇得屁滾尿流,促成了清帝即刻退位。這些種種獨特的行為是絕大多數的士大夫家庭連想也不敢想的。齊如山在英國和北京兩度拜謁過孫中山先生,聆聽過他的教訓。鬧義和團、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他都在京,經曆過近現代許多大事;更為重要的是他對現實社會中一切都有興趣,如文化風俗中的人情習慣、婚喪慶吊、往來酬酢、遊藝娛樂以及農業買賣、工藝技術、飲食烹飪乃至俗語笑話等等無不關注;而且他承繼了顏李學派的學風,勤於考察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