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盛世書懷唱大風(1 / 1)

作為開國大將,蕭勁光的文韜武略、赫赫戰功,世人皆知。然而,蕭勁光的文采、豪放詩作,卻鮮有人聞。

蕭勁光上過私塾,有很紮實的文字功底。解放前的幾十年,蕭勁光基本上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戎馬倥傯中,雖然沒有太多的詩作問世,但從所能見到的有限詩篇和文稿中,已足見其非同凡俗的文才。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與國民黨政府、西北地方政要文書往來,基本上都是蕭勁光親自起草。半文言的函電,字斟句酌,流暢的蠅頭行楷,蒼勁俊雅,常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的稱讚。幾十年過去了,家鄉趙洲港還流傳著蕭勁光回鄉改對聯的逸事。

1949年秋,蕭勁光在戰鬥的間隙回到了闊別近三十年的家鄉。在離村莊還有一裏多路時,蕭勁光就提前下了吉普車,一邊和紛紛迎上來的鄉親們熱情地打招呼,一邊向村裏走去。來到村頭一棵大樹下的土地廟前,見廟門上仍保留著一副老對聯“土生萬物,地降吉祥”,遂幽默地對大家說:“這副老對聯,小時候我們看不懂,現在才明白,土地爺淨說半截話。萬物不會自己生,吉祥也不會平白無故降。人民得解放、過幸福生活,都靠共產黨的領導,靠自己勞動,所以說這副對聯應改為:土生萬物靠勞動,地降吉祥在人為。”鄉親們稱讚蕭勁光改得好。

蕭勁光再次回鄉已到了1970年底。那時,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風的影響下,趙洲港已改名紅旗港。初至家門,蕭勁光發現門牌上寫著紅旗港,遂對當地黨政陪同人員說:“這裏原叫趙洲港,遠近都知道,其實不一定要改。如果改,我認為還是將姓趙的‘趙’字改成照耀的‘照’字為好。毛主席的光輝照九州嘛!”一字之變,既保留了原名,又增加了新意,同時也滿足了群眾當時的心理。從此以後,照洲港門牌便釘在了鄉親們的門楣上。

1980年蕭勁光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閑暇時間明顯多了。此後,他雖然身患多種老年病,但心情很好。除了繼續關注海軍建設、關注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外,他還自學英語,複習俄語,在海軍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的幫助下,撰寫回憶錄。同時,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1985年,是人民解放軍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在這年6月初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鄭重宣布了黨中央一項震驚世界的重大決策: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員額減少一百萬。對這一重大決策,蕭勁光由衷地擁護。八一節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到家中看望他,向蕭勁光簡要彙報了海軍精簡整編的計劃和進程,蕭勁光很高興,說:“養兵是為打仗的,既然近期無大仗打,精簡一下,很有必要。減少了人省下錢,才能有條件發展裝備,搞點好東西。現代條件下,兵貴精不在多,關鍵是要訓練好,要把裝備建設搞好。”一次例行的節前探望,由於蕭勁光關切的詢問、談話,竟然用了一個多小時。劉華清走後,蕭勁光依然興致不減,稍加沉思,吟得《為紀念八一建軍節而作》七絕一首:

從來養兵為征戰,衛士戍疆老少安。

宜將劍戟多砥礪,不叫神州起烽煙。

黨的十三大,是一次重要的新老交接的曆史性會議。蕭勁光等一批開國元勳退出了中顧委,大批新人選入各級領導機構。蕭勁光看了報紙上刊載的中央各機構人員選舉名單,多次與身邊工作人員說:“我們黨有希望!我們國家有希望!”1987年11月1日晚,中央電視台報道了黨的十三大勝利閉幕的消息。看罷新聞,蕭勁光激動不已,當晚寫成了《賀黨的十三大勝利閉幕》一詩:

大樂一曲響高音,盛會促人長精神。

紀程豐碑前程遠,宏圖長卷畫圖新。

富國強國好國策,順人動人悅人心。

改革開放花似錦,一年四時都勝春。

1988年1月4日,是蕭勁光八十五歲壽辰。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海軍及駐京軍隊各大單位首長,宋任窮、萬裏、耿飆、楊得誌、蕭克、王平、魏金山等先後前來祝壽,看望蕭勁光。送走了最後一批客人,蕭勁光又專門與身邊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繼而興致不減地賦詩一首《八五抒懷》:

八十五歲不等閑,春光依舊在眼前。

堪笑白發似瑞雪,常懷丹心祝豐年。

閱世已閱險中險,識人又識天外天。

幾番潮湧心底事,猶自神馳浪裏船。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當年叱吒風雲、橫掃千軍的蕭勁光,耄耋之年依然壯懷激烈,“氣吞萬裏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