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國寶自然要歸國家(1 / 2)

有人說,官高少摯友,但也不盡然,至少蕭勁光不是這樣。他不僅與軍界、政界一大批戰友保持著始終不渝的友誼,而且在文化藝術界,特別是畫壇,有許多無話不談的朋友、知音。

蕭勁光喜好繪畫是有來曆的。早年在長沙讀中學時,他甚至曾與同窗好友任弼時嚐試過利用為人畫像謀生。由於很快有了去俄羅斯學習的機會,這種嚐試便沒有繼續下去,但仍在蕭勁光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在晚年的回憶錄中,他還清楚地記述了這件事:

一九二〇年夏天,學校放暑假,我和弼時同誌商量好不回家,找事情做。這樣可以為家裏節省一點路費,更重要的是再有幾個月就畢業了,必須為畢業以後的出路想辦法。……我們白天結伴而行,夜晚共宿一舍,反複商談著。……記得有一天,我倆在街上經過一個畫像館,弼時同誌看了外麵掛著的畫像,胸有成竹地對我說:“這種畫我們也可以畫。畫一張可以掙不少錢,就不會餓肚子了。”於是,立即買了一點碳墨和紙,回到宿舍我們就畫起來了。弼時畫畫很有天賦,第一張就畫得很好。第二張畫成時,拿到畫像館去與那裏掛著的畫像對照,竟比那家畫像館的畫還要高明。而我則畫得不如他。

戰爭年代,蕭勁光把對繪畫的喜好運用到軍隊管理教育中,把所屬部隊的報紙、牆報、板報辦得生動活潑。圍困長春時,他親自指導部隊美術工作者畫了宣傳畫,用大炮等形式送到敵人的陣地上,瓦解敵軍的士氣。當時有不少敵軍官兵手握解放軍的宣傳品跑過來投誠。調任海軍司令員後,他更重視部隊的文化工作。機關一組建,蕭勁光就點名從第十二兵團把青年畫家江平調入海軍,並由他主持組建了海軍美術創作組。一個時期,司令員親自抓文化工作、抓美術創作,成為部隊的一段佳話。很快,江平他們就創作出了一大批好作品。1952年4月,蕭勁光率團訪蘇時把江平創作的油畫《毛主席來到軍艦上》作為禮品贈送給蘇聯海軍司令,深受這位司令官的喜愛和讚賞。

20世紀50年代末,海軍搭架子、鋪攤子的創建工作基本結束,逐步進入全麵建設時期。這時,蕭勁光開始有了節假日。此後一段時間,他與各地著名畫家李可染、高冠華、李苦禪、周懷民、唐雲、謝稚柳,還有部隊的畫家黃胄等都有交往。有時多位畫家相約或前後腳進了蕭勁光的客廳,蕭勁光熱情招待,他們也無拘無束。大家一起論作品、談見聞,宛若一個高水平的藝術沙龍。在這樣的聚會交談中,蕭勁光提出的問題、對一些作品的見解,特別是關於書畫曆史方麵的知識,常令專家高手們汗顏而引為真正的知音。

1960年前後,蕭勁光家裏生活不寬裕,孩子們的衣服、鞋襪補了又補。吃飯時一粒米掉在桌上也要撿起來,即使這樣,飯也常常不夠吃。但是,有次東北有位老戰友托人給他捎來一隻鹿腿,他舍不得吃,讓廚師精心烹製好,請了李可染、黃胄等多位畫家來家共同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