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闔家共賞“春江花月夜”(1 / 1)

蕭勁光愛好軍事,是職業軍人。以槍炮轟鳴、軍號、汽笛為音符的軍事樂章,是他人生的主旋律,但這絕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現實生活中的蕭勁光,慈祥、寬厚,深通音律、詩畫。

1960年6月,蕭勁光陪同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全軍文教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代表。前排左起:王樹聲、蕭勁光、羅瑞卿、彭真、鄧小平、周恩來、朱德、賀龍、李先念、陸定一、王稼祥、蕭華、傅鍾。

蕭勁光兩次婚姻,育有五男二女。兒子蕭永定、蕭策能、蕭卓能、蕭伯鷹、蕭紀龍,女兒蕭凱、蕭楠。他們個個學有所成,有的從政,有的從軍,有的經商,有的搞藝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番事業。令蕭勁光欣慰的是,兒女們沒有一個人是靠特權吃飯。如果說有關係,那就是蕭勁光別具風格的家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蕭勁光的行為舉止完全是軍人做派,但他沒有把嚴肅冷峻的軍戎氛圍帶到家庭生活、子女教育中。他對子女的教育嚴格,嚴肅而不嚴厲,家庭關係中充滿民主氛圍,充滿書卷氣。

1948年秋,組織上決定派蕭勁光的長子蕭永定去蘇聯學習。那時,他們全家在東北,戰事頻頻。身為一線指揮員的蕭勁光沒有精力與兒子多談,抽戰鬥間隙給長子寫了一篇長長的臨別贈言: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一定要有事業心、進取心,時刻要具有群眾觀點,掌握群眾路線。凡事都有困難,事業是不斷地克服困難完成,遇到困難就要勇敢地去克服它;碰了釘子,就要向釘子學習,並研究如何拔除它,千萬不要急躁,急躁沒有用處,不能出辦法,隻能使你垂頭喪氣;為人要正派,要有原則性,對黨要忠誠老實,對同誌要誠懇熱情,要講團結友愛。對敵人要狠。誠懇熱情、團結友愛是從高度的原則性產生,沒有原則性的阿諛奉承、迎合取巧是最不忠誠老實,最可恥。凡是事實、凡是真理,就應當承認,堅定不移,哪怕用千鈞力量來摧毀你,你也應當矗立不動,表現你的清高氣節;如果事實證明你錯了,就應當首先自我批評,立即糾正錯誤。這也是一種高尚品質,是最聰明、最進步的表現。

接過贈言,蕭永定先是一怔,認真讀細細品,卻深深為父親的良苦用心所感動。他帶著這一長長的贈言完成了在蘇聯的學業,而後又帶著這一贈言回國參加工作。這一贈言始終牢牢印在他的腦海裏,激勵、鼓舞著他從機關基層幹部一步步成長為共和國的輕工業部副部長、國際投資總公司黨組書記。

1961年,次子蕭策能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臨行前,蕭勁光又將這一贈言工整地抄給他一份,要求他牢記,像哥哥那樣在學習、生活中嚴格鍛煉,提高自己。有哥哥的榜樣,蕭策能自然不會差。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他投身軍隊尖端裝備研究工作,先後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為部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蕭勁光多才多藝。大革命時期,他曾與劉少奇等同台演過話劇。長征途中,他在彈火紛飛的行軍間隙用洞簫聲為官兵們消除疲勞,鼓舞士氣,一直被傳為美談。1951年,中蘇兩國在大連舉行關於收回旅順口的談判。聯歡會上一曲曲調正宗的《喀秋莎》技驚四座,令蘇聯代表團親切地歡呼起來。除洞簫外,蕭勁光還會拉二胡、彈月琴,到海軍後又向著名作曲家呂遠學會了演奏曼陀林。

他自己懂樂器,也支持子女學。蕭策能小時候沒學過樂器,後來受父親和哥哥、姐姐的影響,上中學的時候突然提出想學月琴。蕭勁光很高興,為了鼓勵他,當即從全家並不寬裕的生活費中擠出錢,給他買了一把好琴,還專門請了指導老師。學了一段後,他熱情降下來,沒能堅持下來。對此,蕭勁光很不滿意,但沒有更多地批評他。過了幾天,蕭勁光送給蕭策能一本書,是當時流行的一本《怎樣培養毅力》,這件事對蕭策能教育很深。彈月琴,他終於學會了,書也一直保存著,用以時時提醒,培養自己的毅力。

蕭家兄弟姐妹山南海 北,各有自己的事業,相聚的機會並不多。“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期間,政治形勢複雜,大家相聚更難。1971年9月,林彪叛逃身亡,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了。長期遭受林彪一夥打擊迫害的蕭勁光,從沉悶、壓抑中解放出來,心情是“文化大革命”幾年來最好的。兒女們理解父親。這年中秋節,全家在北京相聚了。一天晚上,樹靜氣爽,月光分外明亮,全家在蕭勁光居住的院子裏賞月。突然,小女兒蕭楠提議:“今天月亮這麼圓,我們家這麼全,開個晚會吧!”不等蕭勁光點頭,大家便各自回房間拿出了樂器。

首先是合奏。先是一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接著是《人民海軍向前進》,一曲又一曲。而後,每人唱一首歌。蕭勁光坐在一旁,慈祥、和藹地望著他們,聽兒女們忘情地彈、拉、唱……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最後請父親露一手。沒想到要求還沒提出,一扭頭,不知什麼時候蕭勁光已把洞簫拿在手裏。在大家注目下,樂曲聲緩緩響起,似乎由遠及近,由近及遠,《春江花月夜》高亢低回、婉轉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