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什麼?
整合經由個案及教學經驗多方研究及個人所學,我將催眠定義為:運用各種不同形式的引導,讓潛意識在無意識或有意識中,同意接受建議或暗示,稱為催眠。
學習催眠前,先了解催眠的曆史,可以讓我們對“催眠是什麼?”有更深刻的理解。
嚴格說起來,催眠在人類社會已有數千年的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埃及,以及中國古老的道術,或是其他民族的巫術都有跡可尋,在西方將其定義為催眠,約有兩百年多年的曆史。
Hypnos一字,源自希臘語“睡眠”,後來由英國曼徹斯特的外科醫生詹姆士.布雷德(JamesBraid)將這種降低病患痛苦的醫療方式定義為催眠(Hypnosis)。
在希臘神話中,許普諾斯(Hypnos)是睡神,相傳Hypnos住在冥界,他的左手拿著罌粟花蕾,右手持著一支牛角,牛角裏裝滿了液體,這種液體可以令人進入睡眠。如果被他的魔法棒輕觸到眼睛,無論是人或者神,都會無法抗拒地進入夢鄉。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字義闡釋:Hypnosis(催眠狀態)指處於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介於半睡半醒之間,對各種刺激亦有反應的心理狀態。由於並不適當的名稱,導致極易讓人誤會催眠就是睡眠。事實上,催眠狀態並不等於睡眠狀態。
我會將催眠的某一些狀態稱為“清醒中的夢”,以更容易讓人們理解進入催眠狀態是怎樣的狀態。由於許多人在催眠狀態中會更為清醒、更具智慧與覺察力,所以我也會形容“催眠是一把開啟潛意識及無意識的靈性金鑰”。
由於催眠的領域極為寬廣,引導催眠的方法又有很多,適合每個人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進入催眠後的感受也因人而異,能夠用催眠來達到的效果也不太一樣,所以催眠是易學卻難精深的一項技巧性學問,需要不斷學習和精進。建議以寬廣的心態進行催眠研究,將能夠探討的領域盡量擴展。畢竟學習催眠者除了要具備愛心以外,更要有一顆寬廣、包容的心與好奇的研究精神。
近年來,催眠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各位催眠研究者根據不同的學習背景與研究方向,對催眠也有不同的定義。有些催眠師詮釋催眠是指一個人在催眠師的誘導下,進入催眠狀態而強烈接受有益建議的現象。有些催眠師認為催眠是運用放鬆和暗示的技巧,使人接受引導進入類似睡眠狀態,進而接受催眠引導者的指令,以達到預期目標的效果。也有些催眠師則認為,催眠是同時下達許多指令,讓人類的大腦超載訊息,而使人進入類似逃避的狀態。
多數人對催眠的了解,就像是瞎子摸象一般,摸到象鼻子,就以為大象是粗粗長長的;摸到象耳朵,就以為大象就像是一把扇子……他們以為自己知道大象長什麼模樣,其實並沒有說出催眠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