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自己多年催眠個案及進行培訓課程的經驗與研究,確定以下觀點:
催眠與睡眠不盡相同。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催眠他人。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被催眠。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我催眠,也可以接受他人引導進入催眠。
無論是接受催眠還是催眠他人,將隨著每一次催眠經驗而更加容易。
人們不一定需要在有意識的同意下才能接受催眠。
催眠的同意有時候是無意識層麵的同意,這時候表意識處於不自覺狀態。
催眠狀態時的控製與一般所了解的控製不盡相同。
每個人所運用的主要感官接收器都不盡相同。
借助催眠可以讓人類的身心靈更愉悅。
正確使用運用催眠可以讓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健康。
誤用催眠可能會引發生、心理問題。
催眠可以運用於包括宗教、信仰的許多研究範疇當中,協助破除盲目的信仰與迷信。
經常情緒壓抑的人,接受催眠時有引發強烈的情緒或生理反應的可能性,建議尋求受過專業訓練的催眠師協助。
已有身心困擾及疾病者,建議尋求受過專業訓練的催眠師協助。
為了讓大家更加容易了解催眠的不同方麵,我根據催眠的方式及狀態將其分為:廣義催眠與狹義催眠。廣義催眠與狹義催眠還是會有些交疊和未盡之處,請不要誤以為它們就像切瓜一樣,一刀兩半幹淨利落。
廣義的催眠是我們在表意識不自知的情況下,已經自我催眠或接受他人的建議。“運用人類視、聽、觸、味、嗅的五種感官,在有意識或無意識時,激發人類的欲望本能,產生的各種生理和心理的感受!”。由於內在或外在所引發七情六欲的感受,產生的各種情緒以及生理的反應,在自知或不自知情況下的自我催眠,或接受他人給予的暗示都可以算是廣義催眠。
狹義催眠是我們在自知的情況下,運用各種方式進行自我催眠或接受他人催眠引導。“運用人類視、聽、觸、味、嗅的五種感官,將專注力集中,讓腦波由主導表意識運作的β波優勢,轉為由較慢的α波主導的變動意識或更深慢的頻率狀態,並得到一種身或心放鬆的目的。”。
其實,一個集中的點、一個意念、一個圖相、一個聲音、一個感覺、一個動作、一種味道,或者一個事件、一個回憶甚至整個宇宙,都可以引導一個人進入廣義催眠或狹義催眠的狀態,當事人卻不一定自知。
更簡單一些的說法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催眠,隻是需要運用的時間及方式各不相同,進入的狀態和達到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信任是催眠引導成功的最大要素之一。
以下談到催眠時,我會將廣義催眠或狹義催眠統稱為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