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愛在撒哈拉綻放 告別荒漠(2 / 3)

這也正是三毛的創作動力。她從來都不是要去寫什麼層次很深的,讓人極難讀懂的東西。我們知道有很多具有文學意義的作品,都是必須有一定生活閱曆的人才能讀懂的。同樣一個作品,給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教授來讀,都能有不同的感受,閱曆越深,知識積累越多的人,才能越接近作品的本來意義。

但三毛卻不同,她的作品,不論給中學生和教授來讀,都有同樣的意義。因為她就是要寫這樣的東西,簡單的,輕鬆的,讓人愉快的。這些東西也許永遠都難登大雅之堂,永遠不會在文學史中被提到隻言片語,但至少,這些作品給那個時代帶來了輕鬆,帶來了別樣的感受。

三毛因這本《撒哈拉的故事》徹底在台灣成名,她成了當時台灣許多年輕人的偶像。而對此,最最高興的,無疑是愛她的父親,和為她操心半生的母親。母親在給她的來信中,是這樣寫的:

“許多愛護你的前輩,關懷你的好友,最可愛的是你的讀者朋友們,電話、信件紛紛而來,使人十分感動。在《白手成家》刊出後,進入最高潮,任何地方都能聽到談論三毛何許人也,我們以你為榮,也分享了你的快樂,這是你給父母一生中最大的安慰。”

三毛的沙漠生涯雖然苦,但卻做出了令父母感到驕傲的成績,或者這些成績,在三毛去世的許多年後,也成為了她年邁父母的唯一安慰。

三毛在她的少女時代開啟了雨季文學,那個時候,她的作品有著獨屬於那個年紀的青春的憂傷和迷惘,有著她走不出的小世界小疼痛。而到了沙漠文學時期,她的作品風格卻是徹頭徹尾地改變了。這個時候,她已經不再是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小女孩,她經曆了生活的艱難,經曆了人世的苦楚,她開始從出世轉成了入世,從悲劇變成喜劇。

這個現象是很有趣的。十六歲的三毛,吃穿不愁,生活富足,發生一切事情都有父母頂著。她不必承擔任何責任,父母對她唯一的期望就是她能夠快樂無憂地活著。可那個時候她的作品是困苦的,是充滿了憂傷和彷徨的。而在沙漠的生活中,她經曆了糟糕的荒漠的天氣,經曆了沙哈拉威人的為難,經曆了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窘迫。但此時,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卻洋溢著健康、自信、樂觀的思想情緒。

也許這就是成長。隻有經曆過真正艱苦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三毛的沙漠文學時期,幾乎所有作品,都在寫著兩個人。這兩個人,一個叫做三毛,一個叫做荷西,這兩個人如同瘋子一般,放棄了大好的生活不過,隻身來到世界最大的荒漠——撒哈拉大沙漠上生存,而原因則是因為三毛要探尋那神奇的世界。

而這兩個人,並非憑空捏造,他們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是作者三毛自己,另一個是三毛摯愛的丈夫。在三毛的筆下,荷西誠實憨厚到近乎笨拙,他熱情粗獷,如同所有快樂的西班牙男子一樣,會熱烈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所有想法,包括愛情。這個男子在十八歲的那年愛上了三毛,苦等六年之後,終於得到三毛的芳心,在這個大沙漠上喜結連理,他們的結合讓周圍的所有人都為之欣喜。

這個男子並沒有來過中國,但卻得到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當時青年讀者的喜愛。而他們喜愛的,其實並非是那個在撒哈拉與三毛相濡以沫的男人,而是那個在三毛的作品中可愛的大男孩。當然,他們是同一個人。是三毛,將這個平凡而執著的男子留在了出版物之中。盡管許多年後,這個男子終歸丟下三毛,獨自去往天堂,但他卻永遠地活在了那些被許多人喜愛的三毛的作品之中。

三毛將她對荷西的全部愛戀,毫無保留地融入了作品裏,於是,全國所有閱讀過三毛作品的年輕人,都同三毛一起愛上了這個西班牙男子。他們的愛戀,他們的喜悅,他們的艱苦,他們的幸福,所有的讀者都在與他們一同分享。

後來,荷西死去,所有的讀者都與三毛一同悲傷。

三毛筆下的另一個主人公自然就是“三毛”自己,在她的作品中,這個女子開朗快樂,瀟灑自然,從不被困難打倒,同時還很有幽默感。這個女子似乎與那個閣樓中自閉的少女完全聯係不到一起,但是那卻又是同一個人。

所以有人曾經懷疑,懷疑這個小說中的“三毛”隻是三毛在思想中的一個投影,是她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也許那個“中國飯店”遠沒有那樣快樂,也許她在經曆困苦的時候難過得想要自殺,但她仍然希望自己可以是那個不畏困難,永遠微笑,永遠活潑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