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電影、小說裏各種絕妙的情景、台詞暗示自己、安慰自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不管多大風多大雨我都會去接你”,看看梁實秋說得多好;“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係當下,由此安詳”,還是佛家能讓人內心澄淨;“你來,我當你不會走;你走,我當你沒來過。”這世間,能有這樣的灑脫,不知多好!
生活將我們打磨得隻相信一個真理:不論如何,我們還是要一個人活很多年。就這樣,我們漸漸不會害怕他人的來去。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馮小青《怨》
新妝竟與畫圖爭,知是昭陽第幾名?
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在杭州西湖畔,你會看到兩座令人悲歎不已又流連不斷的美人墓:一座是位於西冷橋畔的南齊詩妓蘇小小的墳塋;另一座則靜靜地坐落於孤山腳下的梅林,其中葬著明朝怨女馮小青。
這兩座孤墳,給煙雨西湖平添了一段淒美,也讓到這裏遊玩的人們回想起兩位薄命佳人的淒婉故事。
馮小青本是廣陵世家之女,其祖上為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在大明一朝中,馮家子弟一直受高官厚爵,而馮小青的父親被封為廣陵太守。
馮小青生得端雅清麗,聰慧可愛,深得人心,尤其是她的母親,將這個唯一的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對她悉心教養,親自教授她琴棋書畫,望她長成一個才貌雙全的姑娘。
馮小青十歲時,一個化緣的老尼來到太守府中。這老尼身著灰布袈裟,慈眉善目,氣定神閑,一望而知是有大智慧、大悟道之人。她見馮小青聰穎伶俐,就喚她到身旁,緩緩問道:“小姐眉目穎慧,命相不凡,我念一段經文與你,看你是否喜歡?”
馮小青本就善學,一聽就雙眼放光,饒有興致地等著老尼念經給她聽。隻見老尼端坐閉目,雙手合十,對著馮小青念了一大段佛經。老尼念完後,睜開眼睛看著馮小青。馮小青知是在考自己,當即也閉上眼,把那段經文從頭到尾複述了一遍,誰知竟是一字不差。
此時,老尼麵露驚異之色,隨即又皺著眉,搖了搖頭,轉身對馮夫人道:“此女甚是早慧,命薄步壽,願乞作老尼弟子;倘若不忍割愛,切記萬勿讓她讀書識字,或許可得三十年陽壽。”也就是說,如果馮夫人舍不得讓馮小青出家,又讓她讀書識字,那馮小青必定活不過三十歲。
馮夫人聞言大吃一驚,但她畢竟是知書達理又見過世麵之人。她想,以馮家家境地位,馮小青一生都將順遂無憂。這老尼僅憑一麵之見就斷定小青是命薄之人,定是故弄玄虛,不可深信。思及此,她也就稍稍寬心了。在送走化緣老尼之後,馮夫人依然一如既往地調教女兒,也不見有什麼絲毫不妥。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難”之名奪下建文帝的皇位。而馮小青之父作為建文帝的臣子,曾帥兵堅決抵抗朱棣進駐南京城。待得朱棣登基後,馮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並至誅連全族。彼時,十五歲的馮小青恰好隨馮家的遠房親戚楊夫人外出遊玩,這才幸免於難。遂於慌亂之中,與楊夫人一起逃到了杭州。
馮小青在杭州城中舉目無親,隻得寄居於與父親略有交往的馮姓員外家。馮小青在一夜之間從太守千金淪落為寄人籬下的孤女,命運轉折得太快,使得馮小青一直沉浸在對雙親的悲痛和對自己命運未知的憂鬱之中。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到了元宵節,馮員外家張燈結彩,好不熱鬧。而馮家大少爺馮通是個精通文墨的儒商,每年都會趁著佳節燈會大顯身手,自製了數則謎語掛在燈上,讓家人朋友前來猜謎。如此佳節,馮小青也不好獨自悶坐屋中,也隨著楊夫人出門猜燈謎。
突然,她看到一條謎語,隨即就被吸引住:
話雨巴山舊有家,逢人流淚說天涯;
紅顏為伴三更雨,不斷愁腸並落花。
這首絕句體的謎麵,正是對她的命運和心境的完美寫照,不由地,她站在這燈前看得癡了。而馮小青異樣的神情被馮家大少爺看在眼裏,心中升出一股憐惜之情。
馮通見小青站著不動,就走近她,輕聲問道:“小姐是否已猜中這則燈謎?”馮小青猛地被驚醒,見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公子,不由得麵上一紅,低聲答道:“可否是紅燭?”
馮通含笑點頭,讚道:“小姐真是好悟性。”馮小青聽了,沒多說什麼,低著頭地走開了。
幾日後,杭州城內下了場春雪,而馮小青屋外那幾樹白梅恰好迎雪而放。馮小青見這梅花映雪,內心沉悶中突現一片晴朗。於是她拿上瓷盆,來到院中開始收集梅花瓣上晶瑩的積雪,準備燒梅雪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