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處事篇·信仰(3 / 3)

佛是什麼?佛,是心靈的覺醒。當你內心覺醒的時候,你就是佛。

走近佛陀,才能更好地認識佛法,建立對三寶的信心。

菩提大道在哪裏?在一本叫菩提大道的書裏。不過那隻是一張地圖,真正的菩提大道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也是無所不在的。

輪回是很累的,涅槃才是休息。

佛法是用來幫助我們調整心行的,就像機器的使用指南一樣,讀懂了就要實際操作。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但這種平等並不抹殺差別,因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為什麼每個人的天分有所不同?正是因為生命起點的差異。這個起點是我們在過去生造就的,而今生的積累將奠定未來的起點。

當我們處於妄心狀態時,即使告訴自己“不必執著”,告訴自己“看破放下”,也是難以奏效的。因為妄心是有粘性的,隻要對外境有所觸動,立刻就會被黏住,被糾纏——對所愛起貪,對非愛起嗔。

不少人學佛之後,很善於扮演佛教徒。這固然沒什麼不對,但如果把工夫都用在表麵,就本末倒置了。

我們總在說發菩提心,說要幫助天下眾生,這就必須從身邊的人做起,對身邊的人寬容、愛護、平等、慈悲。如果連周圍的人都無法相處,菩提心從何修起?

親近善知識,關鍵要學法。如果不學法,即便天天在一起,也是咫尺天涯。

百年後,我們的事業、家庭在哪裏?我們在世間擁有的一切在哪裏?不必說這些,即使是與我們須臾不曾分離的色身,也將灰飛煙滅,不知所蹤。但生命不僅僅是這一生,死亡,也隻意味著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

印度傳統宗教也有造物主的觀念,認為人類天生存在種姓差別,等級森嚴。釋迦牟尼的出世,否定造物主,反對種姓差別,提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平等;在佛性上,佛與眾生也是平等的,隻是因為迷悟不同,因為心念、行為的不同,才有了各種生命的差別。

佛教是生命覺醒的教育,寺院便是一所學校。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佛教教育的基礎上,忽略了佛教教育的內涵,一味強調信仰、崇拜,很容易讓佛教流於迷信、庸俗。

學佛不是要求我們無求無欲,對正常的衣食需求,要少欲知足;對不善的需求,要堅決禁止;對有利自身生命提升和利益大眾的需求,則給予鼓勵,這叫善法欲。在大乘佛教中把善法欲做為重要的修行內容,也就是發願,要發追求無上菩提和利益一切眾生的宏願。這是多麼大的欲望啊!

戒和見是正念修行的兩隻腳,缺一不可。有些人隻要正念,而不重視戒和見的基礎,這樣的禪修是不容易成功的。

悲憫心是菩提心生起的基礎,菩提心能使悲憫心增長為大慈大悲。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像觀音菩薩一樣,具有大慈大悲的聖者,但需要修習悲憫心,發菩提心。

怎樣學佛?學佛,並非隻是念經、磕頭、燒香,局限於某種特定形式。學佛,是學習佛法的智慧,把佛法的智慧轉變成自己的認識,完成觀念改變、心態改變到生命品質的改變,這是學佛必須經曆的過程。學佛,是生命改造工程,要從靈魂深處鬧革命。學佛,在每一個起心動念間。

佛教不是無因論、神創論、宿命論,佛教是緣起論。佛陀告訴我們要用緣起的智慧看世界。唯有正確認識人生的因緣因果,才能了悟生命真相,究竟離苦得樂。

缺少自知之明,就會自以為是。自我感覺很好,可能令人生厭;別人覺得你很好,那才是可貴的。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虛度時光。無為,是心不造作,安住於生命的本來狀態,是生命最高價值的呈現。無為,才能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