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憾於九泉(1)(1 / 2)

康熙四十六年四月,田旻如受命回司襲容美宣慰使職,路過宜邑即陸城時,虔往蓮花庵進香。

這庵觀為容美所屬水濜安撫司司主唐繼勳所建。“庵內供關帝聖像,大士尊容,赫赫如在”。然門庭冷落,香火寥寥。旻如上香並齋待僧人後陷入沉思:如吾行,偶可應付,然天長日久,這佛事開銷及僧人生計何以為繼?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蓋以人生斯世,隨所遇,而當存為善之心也”,吾即將入容為主,何不以排此難為第一善事?

適有唐繼勳後裔唐遇世稟請,願將祖先購故絕業主王姓田產轉賣。旻如見有契約,便即刻簽約成交,計有水田大小八十六丘、三十五畝七分;陸地大小二十五塊、十畝;塘堰三口。皆座落本庵前後左右,簽約畢,遂製定界牌,旻如作《永遠常住碑記》,令石匠速製碑立於庵門外。

此田產為容美司署所有,由庵主出租或自耕,所得“以為關帝大士香火及飯僧應介”。眾僧感拜:“爵爺未蒞位而先行善事,此德可成大事也!”

旻如回司,文武百官紛紛迎賀。慶年手捧司印移交:“此印為乃父心血凝成,望時時懸於心頭,鞠躬盡瘁,勵精圖治,不負先祖及乃父之遺願也!”旻如跪拜接印,泣曰:“今接是印,如承千斤,餘自知力薄,難效父王之文治武功,然,餘當鼎力而為,不違父願,不負眾望……”隨之,大設香案,舉行隆重之祭祖、悼父儀式。立誓:“如悖祖訓父願,天地不容!”

旻如自幼入學,自本司學堂至荊郡學堂至最高學府國子監,之後為朝廷侍衛、又為通州同知。至於容美事務,一知半解。就職後,便遍察各府各洞及四十八旗,所到之處,官民俯伏在地,使之深感王者之尊。

田舜年案大白於天下後,桑植宣慰使向長庚受罰,不久鬱鬱病故,長子向國柱將襲父職,土經曆唐宗聖偽雲去津市為其承襲籌金,暗使唐宗靖等立其婿向國柄承襲,並煽動屬下南北旗軍民叛亂。

旻如召集文武要員商道:“父王罹難,桑司有助紂為虐之幹係,此仇必報!今其司內訌,乃天賜良機,吾意急速出兵以嚴懲之,不知眾愛有何高見?”

慶年捋須曰:“昺如忤逆奔桑時,眾欲發兵討還,乃父阻之,以保盟誼,今若出兵,似為不善之舉,豈不有違父願?再言,昺如已謫外省,長庚已亡,皆遭報應,何必落井下石,殃及他人?”

耀如亦道:“王兄承位未年,百端待舉,如起戰事,必有自傷而損元氣也!”

日倫、日旭、日芳“三虎”則跪曰:“不報先王遭難之仇,我等死不瞑目,主公若發兵桑司,我三兄弟願拚死一搏!”其他將官亦多順旻如意。

旻如決計聽從多數諫議,以報仇雪恨為快,並製訂步步為營、自邊界向桑司署推進之策。

康熙四十七年二月,春寒料峭,即便晴日,陰山上的積雪仍達尺許,朔風吹過,寒氣刺骨。慶年進言:“王侄執意伐桑,待春暖花開亦不遲,這寒冷未退,身著棉裝,恐有減戰力。”

“我軍棉裝,彼軍亦棉裝,自古雲:哀兵必勝!我悲憤之師自可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遂以向日倫為統帥,發兵一千,直奔鄰近之下峒長官司。

容兵入桑後,紮營苦竹壩,不日便橫掃周邊各村隘,擄土民牛馬、財物不可勝數。長官使向鼎晟與叔向榮昌抱印出奔永順司,其弟向鼎耀年幼,被容兵捉拿。司署男女老幼逃進虎羅洞,容兵攻打二十多天不能破。

長官司中軍向鼎珍密傳各防守關隘諸旗長議,定於一深夜四處進兵,圍殲容美兵。

日倫作戰驍勇,但謀略不足,敵軍之計全然不知,一日深夜,容兵正熟睡時,突然殺聲大起,桑兵及土民數千人四麵包圍,殺的容兵喊爹叫娘,頃刻之間,死傷數百。慌亂中,日倫率部突圍,所劫財物,盡行丟棄。在容兵潰退中,桑兵又於中途設伏,前後夾擊,容兵四散奔逃,死者過半。

向日倫铩羽而歸,自縛請罪,旻如欲治之,慶年力阻:“此次用兵本為不當,日倫等奮力拚殺,幾盡喪命,敵殺未逞,自方雪上加霜,豈不親痛仇快?”

旻如大有所悟,於是親解其縛,“本王氣在心頭,險些傷了手足,吾處事不慎也!”

日倫拜謝不殺之恩,願誓死報效爵爺。為消心頭之氣,旻如不由分說,將擄回之桑司四五土民全部戮殺。

是年正月,旻如為引起皇上垂青,便遣日倫專程往督府呈送奏折,請求皇上陛見,“聆聽治司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