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送出,旻如並未抱多大希望。哪知,新任總督知道旻如曾為皇上近臣,不敢怠慢,且欲趁此機會,與容司融洽關係。因此,將折子很快批報。
旻如兵敗桑司正氣惱時,忽有總督信使來傳:即速往京覲見皇上。旻如轉怒為喜,囑叔慶年代管司務,自己率日倫及四侍衛快馬加鞭直奔京師……
按有關程序,旻如很快受到康熙陛見。康熙對痛失一位傑出土王——田舜年表示十分惋惜,囑旻如宜繼承父誌,將容美治理得更好,並訓:其一,要與朝廷命官上下協調,不得違反朝令;其二,要與周邊土司和睦相處,萬不可掠奪他司田土資財及百姓;其三,以國律為繩,不可自立苛刑,枉殺土民;其四,加強司治,興盛一方;其五,求欲有度,不驕奢淫逸,忘了王者之尊……旻如再三拜謝皇上陛見之恩,悃言定聽聖教,以勞績報效朝廷……
皇上陛見旻如的消息傳開,全司為之高興鼓舞,鄰司亦對旻如刮目相看。
慶幸之餘,旻如反思:自己向以“不以善小而不為”自戒,然出兵伐桑,豈不有違“大善”?聖訓“和睦鄰司”,倘若知我犯桑豈不責罪於我?原計蓄精養銳,以圖報複,經一番自省後,便打消了念頭。
康熙五十一年,皇上壽辰,旻如再次攜貢及壽禮前往京師,賀皇上萬壽,複聆皇上聖訓。旻如受皇上垂愛,春風得意。似乎自己高大了許多……
康熙五十三年,桑植土司又發生了叛亂,還是那個土經曆唐宗聖,複唆使王明興等暗殺司署總理孫宣。之後,又殺應襲宣慰使向國柱,並企再殺其弟向國棟,幸被人保護逃避。
田旻如得此消息,拋棄前嫌,複遣日倫率重兵協助桑署平叛,生擒叛將唐宗靖、武勝高、覃啟鳳等,向國棟得已順利承襲宣慰使職。自此,容桑逐漸和好。至康熙五十五年,旻如差人去桑求和,遂與國棟會盟於五道水大岩屋。旻如曰:“前誤聽奸言,致使兩司失和,今後應和好如初,患難相顧。”國棟曰“今後和好,於貴我兩司土民有利,我等須對神發誓,作文刻石,以誌永長。”於是,國棟、旻如皆題文並鐫刻於石(前文提及)。
舜年在位時,曾羞辱冶大雄。時下,冶大雄已為彝陵鎮總兵,這位報複心極強的武夫,一雙鷹眼總是覬覦著容美。當舜年罹難的消息傳到他的耳朵裏,讓他著實拍手稱快。後又聽說其子田旻如繼位,心想:這下,該讓你容美徹底垮台了!於是心生一計,首先讓田旻如自毀長城。聽說旻如頗信巫術、周易,便收買一“風水大師”,如此這般交待……
康熙五十三年深秋。一日,烏雲布合,陰風慘慘,落葉翻卷,百鳥燥巢。旻如正於中府處理政務,門子稟報:有一風水先生求見!
旻如對河圖洛書、八卦甚至整個周易預測甚有興趣,聽說來了風水先生,忙令傳見。
那人進來,但見頭飄長發,麵留長須,身著八卦袍,手舉幡招,上書碗大“算卜”二字,顯得神采奕奕,仙風道骨。
旻如忙迎上去。那人行跪拜禮:“叩拜爵爺!”
旻如扶曰:“先生遠道而來,為我送福,何必行此大禮!”
二人落座,舍把沏茶。
“高人何故雲遊這荒徼之地?
“鄙人亦田姓,曾與令尊交遊荊郡,情感深篤,近聞令尊仙逝,殊深軫悼!為友者,當有生死之情,令尊既歿,吾當以周易之學,探測其致禍之源,以為後人警醒,此乃報友之忠悃矣!”
旻如心喜:“難得先生這般深情厚誼,願為莫逆之交也!”遂令舍把傳話,盛宴為高人接風。
此時,旻如招待外客已不用咂酒,而用瓷杯細斟慢飲,這瓷杯乃官窯生產之精品,其為通州同知時專為禮賓所用。離開通州時,特隨身攜帶,以為紀念。慶年已病故,陪宴者有耀如及日倫、日芳、日旭等。席間,談及父王文治武功及種種不幸,旻如黯然泣下。
“周易大師”趁機進言:“令尊雖已作古,然其英名流芳千古。爵爺宜繼往開來,更創佳績,以慰九泉之靈!如不嫌貧道短淺,當一觀風水天象,以為助耳。”
旻如欣喜之至:“如能得大師指點,當是容美萬民之幸!隻是,有費大師心勞也。”眾人皆為“大師”敬酒,似遇救世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