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拘死獄中(3 / 3)

時至六月,四大火爐之一的武昌火燎一般,田舜年仍困居在那間密不透風的“蒸籠”裏。先是貼著門縫呼吸,慢慢地,連走到門邊的力氣也沒有了。他內心呼喊著:皇上嗬皇上,您可知微臣已陷絕境?想當初,您陛見微臣何等體恤,何等親溫!您寄臣勵精圖治、為諸司楷模之望,吾不負聖冀,盡忠盡職,宵旰猶勤,苦心孤詣,奮力開拓,今已見“開元”之光,如皇上能聞臣之微功,諒龍顏大悅,欣歎不枉激勵也!然,泱泱之國,玉石雜糅,似石賊欺君枉上之徒,陰違聖願,大損朝綱,恃權害忠,必置臣於死地矣!今臣一息尚存,別無他求,唯願皇上明察秋毫,不惑奸佞之言,力主公道,還吾以清白,臣九泉之下方暝目矣!

他用微弱的聲音央求看守:“吾之隨員一定常在衙門外守候,請告,吾之大限將至,速備後事也……”

看守無奈道:“總督大人再三有囑,內外不得傳話,否則嚴懲不貸!”

舜年涕淚漣漣,心中湧起無限的惆悵與悲憤!

他多麼希望日倫能設計有方,盡快把那扇緊鎖的鐵門打開!他要見見陽光,讓陽光驅散石賊帶來的一身晦氣;他要深吸那久違的新鮮空氣,那滋生萬物之氣會使他恢複再生之力;他要走上京城,與石賊對簿公堂,讓石賊醜惡行徑暴露於天下;他要堂堂正正返回容美,扶持新王,再創一片新天地……然而,那扇鐵門還是緊緊地鎖著,鎖著,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一日,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站了起來,他要從門縫裏再看外麵一眼,看看他極不願離開的世界。可隻覺天旋地轉,眼前一黑,便轟然倒地!這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賢達土王,就這樣帶著天大的遺憾與世長辭了……享年六十七歲。

送飯差役發現舜年已歿,忙與看守告石文晟。石慢條斯理來獄,見舜年撲地而亡,心中暗喜:“此乃本督所期之最佳結果也!”遂傳府醫,嚴告:“此囚乃中暑暴亡,統一是說!誰敢另多口舌,定不輕饒!”眾皆遵囑。

向日倫往返京都一月有餘,剛回武昌,便聞主公暴亡噩耗,與隨從抱成一團,慟哭不已,本欲與督府論理,卻又知力不從心。高熱天氣,石文晟令就地安葬,然日倫執意將主公遺體運回容美。他們買來木板,釘成木箱,用白綾將遺體包殮,雇來馬車,火速起程。此時,慶年所遣舍把亦趕到武昌,見老爵爺枉歿,大哭一場。

日倫遣一隨員快馬加鞭回司報喪,自己與眾護衛護靈而行。至第三日,柩內便有腐味溢出,馬車把式不意再前,日倫再三說情並增添銀兩,才勉強續行。至第六日,抵枝江,馬車不能進山。此時,強烈的腐臭使人不能近柩。日倫複購來白布、棉絮、石灰等,將柩內填塞石灰,柩外用棉絮、白布包裹,複高酬雇八力士,輪換抬送。不久至容美境內,聞老爵爺病逝,想到他修路補橋,積德蔭民功績,土民們奔走哭嚎,上千人競相抬柩護靈,隊伍長達一裏有餘,盡管惡臭四溢,腐水滴漏,無一掩鼻……

噩耗傳到司署,慶年、耀如、剛氏等悲慟至極!眾商,由日芳前去接靈,日旭於中府設置靈堂並籌辦道場法事等,遣舍把數人去近鄰友好土司報喪,組織工匠以紅飛樹為材,趕製特大棺槨……。

至七月初,舜年靈柩終於抵達中府,眾人火速將靈柩整體移入特製棺槨。眾親眷及文武百官擊棺痛哭,悔不該讓他親自去赴湯蹈火;恨奸賊無道,以強淩弱,殘害忠良;惜一代明主撒手西歸,誰保容美昌和榮達……麻寮、添平、忠峒、大旺、唐崖等土司司主皆赴容吊唁,為失去一位忠實的朋友、師長而慟哭不已!

在田慶年主持下,舉行了最隆重的葬禮。請三班道壇,輪流做“三天大路七天齋”法事。而後安葬於中府對麵八峰山下,隨葬之物有《田氏一家言》、《容陽世述錄》、《二十一史纂要》、《古城記》、《許田射獵傳奇》、《白鹿堂詩文集》、《六經撮旨》、《清江紀行》等刊行遺著及佩劍、珠寶等,宋仕仁為之撰寫碑文,將其文治武功之大舉曆曆告於世人……

舜年逝後一二日,便有一白鶴自東翩翩入容,棲於八峰山上。舜年遺體回容後,那白鶴常飛翔於爵府、中府上空,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