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此洞時,遇雨,滯數日,舜年禮請文朋詩友十餘,於洞中舉行詩會,顧公成詩三首——
萬全洞
一蹬懸絲下太空,巨鼇張吻白雲中。
等閑雷雨無時息,萬古源泉滴未窮。
側足倚欄妨鳥路,俯身燃炬瞰蛟宮。
瓊樓片宇知何世,兀兀來尋鶴背翁。
洞上社集
白馬深岩賦隱居,六丁天遣獲仙書。
名山有腹塵埃淨,大地無心結構虛。
過險尚須斑竹杖,馭風空想碧油車。
此來十位能窺一,已歎人間迥不如。
宿般若船
石堂長不夜,仰屋似珠明。
瀑布衝帷出,篔簹拂枕生。
人從天半語,月在下方晴。
竟夕泉聲鬧,何由客夢成。
舜年連讚“好詩!好詩!”遂傳令石匠於洞側尋平石打磨,親自書顧詩於其上,待日後鐫刻。
顧彩最為驚歎的是天下一絕——洞城(萬人洞)。城池建於洞中,不僅見所未見,而且聞所未聞。
當他細品城門所鐫舜年之《萬人洞記》時,大聲誦道:“感天造就,磐石重城,官民永賴,萬年隆興”。回首讚舜年:“真奇人、奇思、奇為也!”
舜年得意為之一笑。
顧彩入洞,見門樓、街市、寨落及宮廷雅樓、軒閣,讚不絕口。欣然作記(前文已引)。並作詩數首,惜其子整理時,風拂入爐,化為灰燼,僅存《萬人洞觀龍湫》一首——
離奇幽竇玉泉嵌,鬼斧曾將混沌剗。
介斷空青施板築,倒垂鍾乳下鬆杉。
千溪吼瀑龍埋蛻,五月淒風劍出擊。
此水未經鴻漸品,至今埋沒在塵凡。
龍湫為洞中清淺“湖泊”,詩人筆下如此出神入化,其它景致自是可想而知。
——遊寺廟庵觀。
舜年思忖,容美之崇尚禮義道德,緣於多方教化。其中,傳統之宗教文化熏陶,不失厚重一枝,他要讓顧彩在遊曆中深深感悟。
司內廟宇庵觀計有關帝廟、金佛寺、複興寺、圓通寺、福田寺、百斯庵、關夫子廟、法華寺、典武廟、玉田寺、城隍廟、寧遠寺、觀音寺、文昌閣、顯應觀、仙女觀、龍神祠、文昌廟、鬥姥閣、報恩寺、杉樹觀、宅善宮、張桓候廟等三十餘處,皆以儒、道、佛為核心,以仁、禮、忠、義、善之道德教化世人。
顧彩入容經南府時,舜年以“四道茶”為其接風,同時安排顧公於張桓候廟住宿十日。顧公有記:“抵南府,寓於張桓候廟。廟有樓,極弘敞,八窗洞達,清流襟其前,高峰峙其後。樓前桃樹七八十株,一時開放……”因為詩——
張侯新廟枕長溪,落日孤懸碧嶂西。
忠勇竟扶昭烈祚,義風高與壽亭齊。
千秋似見雲旗卷,午夜常聞鐵馬嘶。
吳蜀到今俱泯滅,獨留英爽待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