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頭社的米真香(一)(3 / 3)

我眼尖,遠遠就看見半空中吊了個人。一隻鬥笠、一片塑料布,就是這位農夫抵擋傾盆大雨的裝備;仗著幾條鐵條焊成、恰恰可以容身的小籠,就要自行拉纜子渡河了。那天的景況,直至今日依舊鮮明。回想早年的台灣,老百姓的生活處處可見克勤、克儉、克難的痕跡;人們韌性十足、活力無限。在那些個年頭,克難被認為是美德,因為能克難就是能克己。如今,凡事求便捷、貪舒適,克難反倒成了落後的代名詞。

科技愈進步,地球能源耗損得愈快;為了滿足無止境的物欲,我們一再透支子孫的資源。有朝一日,嚴苛的生態環境必然會成為人類不得不麵對的現實。屆時,克勤、克儉、克難將不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教誨,而是人人生存必備的本事。

墾丁農場的孤單女工

旅遊風氣漸開後,觀光有了“產業”之稱。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畜牧業逐漸興旺,山坡地紛紛被開發來植栽牧草。一望無際的草原讓人想象塞外風光,正好與觀光結合,成為招攬遊客的賣點。位於屏東縣恒春鎮的墾丁農場就是當年的一個新興觀光盛地。

為了錄製電視節目《映像之旅》的“牧之旅”,我專程造訪種植牧草的農場。看慣了台灣農家以戶為單位的小耕作麵積,企業化經營的那一大片田野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農園麵積大得超乎想象,所需人力卻少得難以置信。在這裏,幾乎看不到勞動的存在。

一輛龐大的機器在草原上開過來開過去,所經之處,牧草不但被割得幹幹淨淨,還被捆得方方正正、擺得整整齊齊。農民已不再是農民,隻要會開車就行了,傳統的看家本事全成了多餘。人和土地的親密關係被機器取代之後,對作物的觸感隔了一層,對以往天天沾在身上的泥巴也日趨冷感。天、地、人的精神內涵漸漸消失,最後,生活和工作便成了絕緣體。

這位女工在田裏走來走去,任務是跟在收割機後麵巡視,若是機器後鬥吐出的一捆捆牧草落地時歪斜,便要稍為推動一下,以利搬運車的起重架作業。那天,她隻身一人枯等下班的背影觸動了我。屏東農業人口眾多,或許她也是農家出身?如今,在空曠的田野裏,單調無趣地走來走去便是她唯一的勞動。不知對她而言,距離土地越來越遠,會不會是不可承受之重?

風櫃的蒙麵女

澎湖是台灣唯一的島縣,由九十座島嶼組成,近年發展觀光有成,昔日卻是生活條件貧乏的艱苦之地。居民除了討海便是務農,土壤在季風猛烈、雨水稀少的情況下,隻能種些如花生、地瓜等莖矮根淺的作物。為了防範鹹風烈日侵害,婦女在外出勞動時都把全身裹得隻露眼部一條縫,叫人分不出美醜,也看不出歲數。

那年夏天,我在澎湖本島南端的風櫃等待一天沒幾班的公交車。天氣酷熱,站牌旁的雜貨店成了候車亭。和我一起等車的是對剛下工的夫妻,從先生疲倦的神情,可猜出太太同樣是累壞了。先生把板凳讓給太太坐,自己蹲在門坎朝著來車方向守候,兩人雖沒交談,卻看得出感情挺好。

公交車遲遲未到,為了打破無言的尷尬,我跟他們說,可以拍張照嗎?夫妻倆毫不猶疑地接納了陌生的我;先生點點頭,太太的表情雖然看不見,笑聲卻是開心又害羞的,答話令人莞爾:“我穿這樣,拍起來一定不好看!”

臉蒙得這麼緊,人家怎麼知道你是誰啊?不過沒關係,我對自己說,無論你是誰,都肯定是美的。傳統澎湖女性勤奮柔韌、艱苦卓絕,當地諺語“澎湖婦女台灣牛”就是對她們的讚歎與憐惜。

2008年年底,報載年輕一輩的澎湖人多不再從事農漁生產,蒙麵習俗逐漸式微。當地文化局怕包覆技巧失傳,特將“澎湖傳統蒙麵”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屈指一算,拍這張照片的日期竟已超過三十年!社會發展了,人的質樸呢?

水垵的鸚鵡魚

澎湖的望安島是熱門觀光景點,近年來被年輕遊客稱為“蜜月島”,除了草原青綠、海灣蔚藍,一大片金黃色的沙灘還是綠蠵龜的產卵棲地。

相對之下,島嶼北端的水垵村民生活環境就比較艱苦,所以早年有句澎湖諺語“四代無尪,不通嫁水垵人”(四代嫁不了,也不嫁給水垵人)。水垵是島上最小的聚落,因舊時春、夏季的行船至此補給用水而得名,但因位於開口向北的窪地,不利發展。

村外有個小漁港,村內有許多保存完整的傳統三合院,用玄武岩及咕咾石建造的古厝裏仍然住著人。那幾年,不想打魚的年輕人紛紛到台灣討生活,願意留下來的都是寂寞慣了的老人,或是體力還吃得消的漁夫。白天走在空蕩蕩的巷弄裏,四處靜悄悄地不聞人聲。

時隔久遠,我對附近地區的印象早已模糊,倒是拍攝這張照片的回憶依舊完整。那天風浪雖平,天卻很陰,幾位婦人在傍晚時分帶著籮筐來到海邊,準備迎接討海的親人上岸。我也陪在一旁,盼望能捕捉幾個好鏡頭。

幾條小舢板緩緩靠岸,婦人們衝上前去協助舢板搶灘,無奈漁獲多是不肥不美、裝不滿籮筐的小魚。其中唯一的珍奇便是這尾色彩豔麗、體形碩大的鸚鵡魚。見一位婦人像抱嬰兒般地把它兜在懷裏,我趕緊舉起相機,誰知婦人的動作比我更快,馬上就把魚捧上來擋住了臉:“拍魚就好了,不要拍我!”

所以說,這幀充滿超現實意境的作品,導演是她,我隻不過按了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