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享受家庭溫暖的孟嘉兄自有排遣壓力的方式。他喜歡美食、品茗、賞酒,並非花大錢,而是進食的態度講究無比,該成丁的食材就不能切絲,該先上的菜萬萬不可殿後,該生食的絕不能沾丁點鑊氣。
在鹿港,我同他共進過一次永遠難忘的午餐。他不吭氣地硬是把我點的鹽酥蝦改了,端上桌的變成蓋在碗裏、活蹦亂跳的鮮蝦。碗口剛開,蝦群正要逃生之際,他極其優雅、靈巧地以兩根指頭將一隻活蝦掐個正著,浸入半碗高粱酒中,片刻之後,再將昏醉的蝦子悠然送入口中。光看他的表情便不難明白,這是老饕的極品。一向都是他讓我,這回我總算可以回報,把整盤醉蝦都孝敬了他。
拍這張照片時,我已離開《漢聲》,但隻要來到鹿港,便會想起那頓飯。其實,孟嘉兄和我都曾像這些孩子一樣,端著一碗飯、啃著一個大饅頭四處走動。誰需要飯桌?更不需要的是餐廳。哪兒有伴,那頓飯就香。
永靖的好德之家
那年我在報上看到一則小新聞,彰化縣永靖鄉有戶魏姓人家向有關單位申請,將祖宅列入古跡,但因年代不夠久遠而被婉拒。內政部普查全省古跡,許多人深怕祖宅中選,成了無法私有、變賣的公共文化財產,這戶人家卻顯然是好德之輩。好奇之餘,我決定登門采訪。
按地址前往位於港西村的“成美堂”,越找越糊塗,隔個幾間屋子就跳了一兩百號;向村民打聽也同樣吃力。原來,村民管這座大宅院叫“魏厝”,成美堂是魏氏祖先經營買賣的商號名,時隔一世紀,那風光一時的金字招牌早已被淡忘。
魏家人從上到下,無論是百歲人瑞或剛及學齡的小孩,對我這個事事打聽的陌生客不但沒有防備之心,還驚喜得仿佛我是個久未聯絡的遠親,那種令人溫暖的信任與接納,真是教人難忘!就在五代長者的回憶中,我度過了整整一天。
魏家年齡最長者高壽一百零九歲,九十幾、八十幾、七十幾的也有好多位,由他們口中吐出的話,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史。在所有的訪談中,有句話一直刻在我的心坎上。八十三歲的魏天德足足當了六十年醫師才退休,卻感歎自己一路走來“勞勞碌碌,一天過一天,沒什麼貢獻”。他的侄子在旁插嘴:“懸壺濟世,救了那麼多人,怎麼會沒貢獻!”老先生卻立刻指正晚輩:“是天在救人,不是我!”
告別魏厝時,七個小孩一直跟在後頭遲遲不離,我方才會意,雖然采訪了那麼多大人,卻沒搭理孩子們。我停下來跟他們聊幾句,不同學齡的孩子爭先恐後地報名,還很有禮貌地說:“請問您尊姓大名?”我滿懷歉意地從皮夾掏出名片奉上,然後慎重地替他們拍了一張別致的合影。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魏氏曆代祖先積下的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