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美濃,回家的小孩(三)(1 / 2)

大地遊戲與口琴舞

都忘了怎麼玩跳房子了。上網一查,有一則以“大地遊戲”為題的資料,才看第一行,童年經驗就被勾起,立刻清楚過來了。

在沒有任何玩具的情況下,這項遊戲依舊能讓孩子們盡興。隻要有片空地,找塊磚頭、石頭畫格子,既可擲石就位比準頭,又可單腳跳躍比腿力,從第一格跳到最末一格,再轉身往回跳。擲石不能出格,落腳不能踩線,沒犯規即可在格內蓋一間房子。蓋了房子的那一格,對手就不能落腳,要一躍跨過。這時,肢體靈活度及平衡感就立見高下了。誰的房子多,誰就是贏家。就這麼簡單的規則,人人看過一回就能上場比賽。正是如此簡單好玩又非常較勁,才使跳房子成為跨國界、大多數民族都愛的童玩。

這是我第一次到南澳所拍的照片,之後,這個泰雅族人部落就成了我最常造訪之處。主要是因為交通方便,北回鐵路就有設站,站前就是小村,再走個二十分鍾,保存相當完整的上部落就處處都有好鏡頭了。在開工作室招生授課的那幾年,我經常帶學生到此外拍,逐年目擊著它一步一步地舍棄傳統。跳房子的泥土地已鋪上水泥,茅草矮房也完全消失了。全村蓋成一間比一間難看的水泥房,彼此之間亳不協調。

我已近二十年不曾重返舊地,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我就會無比懷念當年的南澳。記得那一回是為了采訪幾近失傳的泰雅族“口琴舞”而去的。還會這項技藝的族人全聚集在一起,為我及一家表演經紀公司,把所會的曲目及舞步全演練了一遍。記得他們被請去台北公演時,還頗為轟動。

然而,一切都成了往事,這四位跳房子的小孩,也長成可以跳口琴舞的年紀了。如今,他們或許還記得如何玩跳房子,但肯定是不懂得跳口琴舞了!

鹿港的午餐

愛拍照的人,不管是行家或業餘發燒友都會到鹿港采風。這兒的龍山寺、老街巷弄古意盎然,怎麼拍都鄉土味十足,在本土意識當道的台灣,當然就被認為遍地是寶了!但我的相機不是寶物探測儀,鏡頭是我的眼睛,快門和底片是我的筆和速寫簿,所成之相是我的生命體驗。

我是在《漢聲》雜誌學會攝影的。這是一本以整理中國民間文化為己任的刊物,雖然我才在那兒待了兩年,但總以曾是它的成員為榮。這本雜誌當時還隻有英文版,我的上司就是創辦人吳美雲、黃永鬆和姚孟嘉。編輯部的中國人連我共四位,另外還有兩位洋人,而無論是洋人或國人,日後都各自擁有了一片天地,除了英年早逝的姚孟嘉。

孟嘉兄的辦公桌與我麵對麵,日日相看不厭。他整天都是笑嗬嗬的,從不在背後批評別人,受到委屈也絕不抱怨。其實,於公於私,他都有換作別人早就垮了的壓力。我當然知道,嫂子經常責怪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公司加班至淩晨,能回家吃晚飯就算是破天荒的休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