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清史參考》,2012(4)。
1912年2月12日,以清朝隆裕太後用懿旨名義代表6歲的宣統皇帝發布“退位詔書”為標誌,存在了268年的清王朝正式宣告結束。皇冠落地,君權隕滅。這對於有著數千年封建君主專製統治曆史的中國社會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變。
一百年前清王朝的被推翻,不僅是一個朝代的終結,而且也是一個曆史時代的終結。與以往曆次改朝換代相比,清王朝的覆滅包含了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社會內容。黨的十五大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稱作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曆的第一次曆史性巨大變化,作為這種變化的重要標誌,就是在思想觀念和政治製度的一些方麵,宣告了舊軌的結束和新路的開啟。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首先也是最明顯的一點,當然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的終結。這方麵大家談得已經很多,這裏隻需簡單的提一下。在過去,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彼可取而代也”,推翻舊王朝的勝利者依然登上皇帝的寶座,君主專製統治依舊,不過是天下易姓而已。清王朝的滅亡則不同,它不僅僅是趕跑了一個皇帝,而且徹底埋葬了君主專製製度,把過去被認為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專製、獨裁政治,宣布為罪惡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人們公開聲稱“敢有帝製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與此同時,還把過去被認為是卑賤的、可以任意生殺予奪的“愚民”、清代官德叢談一個朝代的終結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草民”,視作國家的主人,在法律條文上正式寫上了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內容。這是對以往政治是非的根本顛倒,對後來的政治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十分深遠。辛亥革命以後,任何形式的反動專製統治都無例外地以失敗告終,追根溯源,不能不說同這種政治觀念的變革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清朝滅亡後,政權雖然落到了袁世凱手裏,人民革命的政治成果卻並沒有完全喪失,它不僅鏟除了中國封建勢力最頑固的堡壘,宣告了封建君主專製統治時代的結束,同時也促進了人們民主意識的極大提高,邁出了從專製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為中國的政治現代化開創了一個新的階段。
其次是衝破了對國家和朝廷不加區分、經常把忠君和愛國混淆在一起的思想牢籠,結束了在封建專製統治秩序的體製範圍之內尋求救國出路的局麵,使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一個新的升華。愛國主義曆來是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推動發展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分不清國家和朝廷的區別,經常在忠君和愛國之間劃上等號。因此,人們在民族危機嚴重、尋求應變方案時,往往局限在封建體製範圍之內,不能突破現成統治秩序的藩籬。太平天國時期,拿起武器的農民雖然公開申明以推翻清朝統治為己任,但他們思想上並不能擺脫皇權主義的束縛,自己建立的“新朝”也還是封建王朝的翻版。戊戌變法時期,梁啟超雖然明確提到愛國“必自辨朝廷與國家之區別始”,但自己在很長時間也仍然以“保皇”為職誌。隻有到了辛亥革命時期,人們才鮮明地提出,要救國,首先要推翻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的清王朝,打倒把天下當作一己私產的獨裁君主,這才是真正的愛國!正是從辛亥革命以後,才公開宣告了以革命手段推翻反動統治的正義性和合法性,也才使愛國主義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辛亥時期的愛國主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一是把愛國主義與民族獨立要求相結合,以“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為己任;二是把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相結合,為建立共和政治而奮鬥不息;三是把愛國主義同國家統一相結合,指出隻有國家的“統一獨立”才有國家的“興盛”,隻有建立統一的國家,才能“達革新之目的”,使“國家蒙共和之福”。這就把近代的愛國主義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