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晚清以來,人們對未來社會的追求,一直以資本主義為目標,隻是到清王朝覆亡之後,人們才在中國發展道路上作了重新抉擇,選擇了社會主義。自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各個階級,各種社會階層,各派政治力量,曾經提出各種各樣的救國方案。這些方案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除少數例外,他們的學習對象,主要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他們所追求的,主要是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文化;他們所設計的道路,不管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歸根結底,跳不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圈子。這不僅是合乎邏輯的,而且也是順乎時代發展潮流的。因為在那個時候,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在世界上還處於最先進的地位。發展資本主義,還是中國社會在前進道路上首先要跨出的步伐。但是,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曆史上有人想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總是行不通。”(《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包括辛亥革命在內的一次次失敗,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得出了“中國搞現代化,隻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同上書,229頁)的曆史結論。這個認識上的飛躍,使中國曆史在發展方向上產生了根本的變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以清王朝的覆亡為標誌,中華民族在發展趨向上基本結束了不斷沉淪的狀態,開始了逐步上升的勢頭。清朝自嘉、道以後,開始衰落;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甚至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這中間,中國人民從未停止過抗擊外來侵略和反對腐朽統治的鬥爭,也取得過一定的成效。毛澤東同誌說過,研究曆史,“不但要研究勝利的曆史,也還要研究失敗的曆史”(1961年6月21日會見日本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誌賀義雄一行的談話)。晚清時期,一次次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都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悲慘地失敗了,但這些鬥爭都留下了曆史的印跡,作出了自己的曆史貢獻。不過從總體上說,所有的鬥爭都沒有能夠根本遏製住國家民族不斷沉淪的趨勢。清朝滅亡以後,情況有了重大的變化。清亡後十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而又波瀾壯闊的人民大革命,在20世紀30、40年代取得了中國曆史上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的第一次徹底勝利,在20世紀50年代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和社會主義製度,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改革開放後,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地勝利行進,取得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巨大成就。
如果把中華民族從沉淪到複興的曆史過程畫成一條曲線,那麼,清王朝的覆亡正處於這條曲線的轉折點上。從這個視角去觀察清王朝的覆亡,也許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清這一曆史事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