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勸善與募賑(2 / 2)

同樣從分析社會矛盾入手,卻主要從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去尋求答案,這應該說是傳統慈善觀念的一個更高的層次。一篇名為《勸施迂談》的文章說:“嗚呼!世事一何其參差不齊哉!然未可一二指數也,姑舉所見。吾賓朋宴會,珍饌羅列,僮仆饕餮之餘,臭腐狼藉,而貧人有終身不知肉味者,有饑餓死者;吾冬裘夏葛,涼燠以時,猶欲盛紈綺,競時尚,而貧人有衣不蔽體,傍簷露宿,朔風刺骨,寒顫齒擊者;吾高簷大棟,安居其適,猶複為山池台館魚鳥花竹之玩,而貧人緩急無賴,至有捐性命割父子夫妻之歡者。”“吾賓朋宴會,珍饌羅列,何不分杯箸之餘,為窮人粗糲之需,施之一二,人可延數月之命;施之十百,人可緩數日之死也。衣不可勝用,而敝之篋笥,與無衣同。省一二為裋褐以施衣不蔽體者,則人且挾纊,而吾文繡自若也。吾不為一時耳目之玩,即可全人之性命,保人之骨肉,此高世義舉也。以施於談議,則可傳;以省於清夜,則自得。”(《中國荒政全書》第2輯,第1卷,168頁)人總是有對弱者的同情之心,對他人的關愛之情。在荒年凶歲,能夠慷慨捐濟,竭力鴻施,既可以使災民苟延旦夕,起死回生,自己精神上也可以得到極大的慰藉,其快樂遠在聲色犬馬的享受之上。反之,如果在各種災難麵前,冷漠無情,無動於衷,對貧弱不施援手,對社會無所回饋,“清夜尋思,理上說得過否?心上打得過否?”(同上書,171頁)更何況,人的物質需求畢竟是有限的,“渺渺一身,在世食用有限,死又將之不去”(同上書,167頁),能夠“損有餘補不足”,也就是“捐無用為有用”。無論如何,這都是於己於人都有益的大好事。

建立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提出,使人們對發展慈善事業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慈善事業並不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萬能鑰匙,但慈善精神的發揚,確實是促進社會平衡發展的重要的積極力量。了解傳統慈善觀念,超越傳統慈善觀念,這也應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不可或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