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牡丹城裏忙抗旱(3)(2 / 3)

最後還是衛輝市吃水辦的幹部多方努力,終於在這裏打成水井,方使太公泉人擺脫了水的困擾。

燕窩村的碑文——燕窩村位於輝縣市與衛輝市交界處,丘陵地區,有耕地2200畝,千餘口人,含三個自然村。

上溯盤古開天,三皇五帝,世人未見過本村泉水,人畜飲用或土坑池水,或屋簷雨水,或到外村找水。

思水、盼水、找水的要求成為村人共同心願。建國後曾打井6眼,投工1.4萬個,投資30萬元,滴水未見。有人斷言,本村地無水。

1993年投資6萬元,在村北人工掘井75米,未見水。之後,列入以工代賑解決吃水計劃,1994年再次測定,定位於此。新鄉市水利局鑽井隊於5月7日開鑽,兩個月打井成功,237米又見中水。總深260米,動水位139米,靜水位150米。經3時泵連續10天抽試,源泉不斷。

有詩為證:千年夙願今朝成,男女老幼齊歡慶。吃水勿忘打井人,萬古流芳傳美名。幹部坐花轎的故事。那是位於河南省西南方向的一個深山村,村裏沒路通向外麵,農民要出山,就像部隊作演習,摸爬滾打地找著路往外趕。不僅沒路,村裏還沒有水,要吃水就得翻山越嶺,繞來繞去,爬上另一個山頭的山泉取水。弄一趟水得七八個小時!這地方外邊的人根本不去,去那裏幹啥?也沒法去。可是,這地方我們的水利幹部、吃水辦的同誌去過,他們是去為這關山阻隔的山民想辦法解決吃水困難的。現場勘查以後,辦法有了,一張吃水工程的藍圖描繪出來:高高的山泉處建個蓄水池,從蓄水池鋪設水管跨嶺越溝,直入這小山村,使蓄水池的水利用自然落差的壓力沿著管道流進村莊。

當紙上的藍圖成為真實的工程,泉水流過了山崗,躍過了溝壑,一路唱著歌兒進了村時,沉寂的山村沸騰了,老實巴腳的山民活躍起來了。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該如何報答恩人,他們把水利局和吃水辦的同誌當作恩人。中國人曆來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之美德。的確,恩人們賜予小山村的又何止是滴水之恩!山民們買了酒、買了肉,要在自己家設盛宴款待恩人。人家請貴賓都是車接車送的,這窮山溝哪裏有車?就是去租輛車也不中,連公路都沒有的地方。1111人家那車從空中飛過來?可是,總不能讓恩人們徒步跋涉吧,盡管平時人家是這樣走著來的。山裏人也很有點子,他們想出了以古老的花轎去接恩人的辦法。

不管恩人願意不願意坐,不管路人咋個看法,那一天,小山村的人們抬著花轎,吹奏著嗩呐,去城裏接恩人了。那一天是小山村裏從沒有過的盛大節日。

結尾並非都避喜劇——輝縣市張村鄉樊莊村在周圍知名度極高,它是以村黨支部書記頻繁更換而出名的。更換支書的原因均是打井之過。其中111曼井斷斷續續打了九年,九年問換八任支書,第八任支書好不容易把井打成了,誰知隻打出一桶水就予了,沒法子,汪支書又辭職,樊莊村曆經十一一任支書,先後打井18眼,18眼井全是幹窟窿。

指揮部得悉這個老大難村莊,就撥來以工代賑專款7.5萬元用於打井工程,村裏農民人均又集資145元,本地政府匹配1.2萬元.再次物探井位,再次調打井隊施工,井打好後,水量卻不足,僅抽5分鍾井即幹涸見底。經專家鑒定,這地方屬於斷層,雖然物探有水,打起井來卻又沒水。

眾人掄柴火焰高——解決缺水部落世世代代都沒能攻克的老大難課題。的確困難重重。這裏不僅有硬環境的困難,更有惡劣的軟環境的幹擾,然麗,予難、萬難,錢是第一難。沒有錢,啥工程也不成。是的,按照河南省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八五”規劃,每年要建飲水工程五百多處,如此之大的攤子。需要多!步錢啊!

解決錢的問題,沒有中央的支持不行,儀靠中央撥款也不行。為根治中原人畜吃水難題,中央下了大決心,河南各級政府動起來了,庶民百姓也動員起來了。

中央為河南每年撥來的5000萬元以工代賑專款按到位了,省會鄭州市從財政擠出100萬元,又發動於部、職工捐款230萬元。

汝州市的幹部、職工與企業捐款60萬元。尚未脫貧的窮得丁當響的葉縣,向銀行貸款6萬元支持。

吃水工程建設——“為建設飲水工程,除了老婆孩子不能賣,別的一切東西都可以賣!,’這種慷慨悲壯的語言。發自深受水荒困擾的農民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