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牡丹城裏忙抗旱(3)(3 / 3)

實在的農民說的話算數:新安縣李村鄉青石嶺村,全村賣掉耕牛47頭、小拖拉機6台、電視機14部、豬82頭;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賣掉了自己的壽木;不少年輕姑娘、小夥毅然賣掉為結婚準備的嫁妝;汝陽縣劉店鄉23對戀人,把準備用來結婚的8000多元捐獻出來;滎陽市賈峪鄉楚村農民個體戶李喜樂多年夢寐以求有自己的汽車,當他買回兩部嶄新的汽車之時,忽聞樹裏開始捐資建吃永工程,這些年一直省吃儉用積攢錢買車,車買了,錢沒了;咋辦?他撫摸著心愛的汽車,當機立斷;賣車!

李喜樂不僅將賣車所得的八萬元全部捐了出來,還動員兒女捐款3000元;滎陽市高鄉妥要村黨支部書,己楊金祥,咬著牙賣掉村裏的四台車床和一部汽車、一部拖拉機;林州市東油村農民崔汪泉,一下子捐出了40萬元;西峽縣孤老殘疾人楊青保生活極為清貧,聽說打井,捐出僅有的800元;

正在外地治病的中共新安縣委二話記郝喜慶,呀說縣裏打井,拿出1000元叫老伴專程送去;

豫北有個山村,群眾為打井集資,村中有個沒兒沒女的孤寡老人(丈夫不久前去世),村長決定免收她的集資款。老人卻不答應,她把僅有的兩隻母雞下的蛋攢起來,艱難地走了十多裏山路,趕到鄉裏的集市把雞蛋賣了,返回村時天已傍晚,她連家都沒回把帶有體溫的50元錢交給村長;豫西一個村莊,一個年邁的母親帶著個癡呆的孩子,兩人相依為命,生活全靠村裏救濟。聽說左鄰右舍集資打井,她拉上孩子,在一個靜悄悄的黎明奔向縣城,平生第一次拉下臉皮乞討路人施舍,當她把要到的145元交到村長手裏時,在場的鄉親無不流下動情的淚水;身居異鄉的人得悉河南吃水困難的消息,也慷慨解囊相助。有一天,新安縣救災辦公室收到四張5000元人民雨彙款單,彙款地址是北京市平安裏甲6號,彙款人的名字叫李福近。救災辦的同誌立即寫信向李福近表示感謝,信卻以“此地無此人”退回。救災辦的同誌詢問到彙出巨款的平安裏出政支局,值班的業務員說,那一天來彙這兩萬元的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他說要把這錢捐給災區,因為一張彙款單的現金彙兌最高限額是5000元,所以他填了四張彙款單。問他為啥捐這麼多錢,他說,他並非有錢的大款,這錢是他一生的積蓄,他要用它表達一個中國公民對災區同胞的誠摯情意。時至今日,新安人尚未找到這位好心老人。

正直的事業,真正為人民排憂解難的工程,即使在商潮洶湧的環境中,它依然在喚醒著沉睡的良知,改變著疲軟的精神,點燃了激情的火焰,凝聚起失散的希望,從而,光複一片聖潔的淨土。

在耗資巨大的飲水工程中,不論是中央撥來的以工代專款,還是地方財政匹配的資金,抑或是人民群眾的集資和捐款,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那愉悅的、激昂的、辛酸的、苦澀的故事,無不濃縮著共和國的深情厚意,無不飽含著父母官的一片愛心,無不閃爍著一顆顆清純心靈的奇光異彩。

精神幻化奇跡——是一種精神,喚回遠去的愚公.呼來飛跑的精衛!古老的移山故事有了續集,悲壯的填海遺誌重放光輝。奇跡寫在窮鄉僻壤,寫到深山峻嶺:

新安縣北冶鄉嶺後村的井打成了。農民譽它是“幸福井”;陝縣硤石鄉衛家溝的井打成了,百姓讚它是“為民井”;

新密市城關鎮屈嘴村打一眼井跨時五代,曆經滄桑寒暑,百般磨難,打成了“五代井”,“五代井”幹了,他們發揚“五代井”精神,又打成了“五代井”的姊妹井一開陽並:

安陽縣都裏鄉東水村改寫了方圓一帶曆史上沒有過井的記載,封這口井為“太行飲水第一井”;

鶴壁市汪流澗村打成了號稱全省最深的井,深度達1004米;

林州市姚村鎮水河村逢山開路,竟然在石頭軀體上掘通隧遭170米,鋪設引水管道4080米,為村民引來了甘泉;盧氏縣文峪鄉瓦房海的引水工程更是艱巨創造了鋪設爵遭45公裏的紀錄;

靈寶市程村塬的飲水工程成功了;汝州市玉皇村的飲水:工程成功了;林州市英雄孫占元故裏的吃水難題解決了;

關帝廟裏的“和尚”也還俗了——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3月3日,成立河南省山區人畜吃水工程指揮部那一天算起,至今曆經4個春秋寒暑,已建成吃水工程6001處,解決了近300萬人、80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