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也是賞心悅目的,從書法的筆跡墨端我們可以體會到某種精神或某種個性情操和情感。它的每一筆都充滿了活力與個性,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性格、有風骨、有靈性、有度、有法的美的線條與造型。
在民間,中國人的獨特審美意識體現在許多東西上,從窗上印的窗花、炕頭上做的虎頭鞋、大門上貼的門神,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都體現了愛美、愛生活的情趣。
中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學,感受中華民族的特有精神和生活情趣。
(6)加強審美修養
有藝術修養的人,其閑暇時間往往安排得情趣盎然,如郊外野遊、公園散步、遊覽名勝古跡、欣賞園林藝術,或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或撫琴舞墨,或體育文藝活動……生活會顯得豐富多彩。而缺少審美修養的人則往往容易變得無所事事,懶散消磨肘光,甚至酗酒、賭博、打架鬥毆以危害社會。
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馬烽和沙汀20世紀50年代初曾到民主德國訪問,回來途經莫斯科時,打算觀看舞蹈大師烏諾娃表演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一打聽一張票要30盧布,他們沒有這筆錢。沙汀說:“就是餓肚子也得買張票看看,千載難逢呀!”於是他們三天不去餐廳吃飯,每天啃麵包、喝涼水。終於用餓肚子的方式省下錢欣賞了那場難忘的演出。沙汀說:“看了紅場和《天鵝湖》,莫斯科沒白來。”
在沙老眼裏,藝術比吃飽更重要、更有價值,這就是他的審美觀和審美修養。因此,青少年需要加強自己的審美修養。
2.培養自身的美感素質
美,無處不在。在自然界裏,有挺拔雄偉的崇山峻嶺,有旖旎秀麗的湖光山色;在社會生活裏,有英雄的業績,有壯麗的人生。哪裏有人類生活,哪裏就有美的蹤跡。
然而,每個人麵對同一事物時所產生的美感並不都是一致的,但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感覺去觸及美感:靈魂的愉悅。
一個真正健康的青少年,不僅生命力旺盛、體格強健、活潑好動,而且聰明敏銳,美感能力強,動作的節奏感、協調性好,運動能力也強。其中,對自己美感素質的提高,又利於使自己成為善於感受養、創造美的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觀一處勝景,聽一曲音樂,賞一幅名畫,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讚歎:真美啊!那麼,青少年一代如何讓美與自己同在呢?培養自身美感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尋找美的環境
聲、色、情境,是人首先接觸到的美感的中介,通過對這些美感載體的領悟使自己在“潤物細無聲”中感染到美的韻味。在這裏,美的環境不僅指整潔優雅的居室環境布置,包括家庭成員間良好的禮儀,和諧快樂的成員關係,也包括孩子整齊大方的儀表,更包括孩子在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山川之間領略到的秀麗、幽遠、壯觀、博大的神秘美感。
(2)激活自己的藝術細胞
興趣的長期保持就形成一種愛好。因此有意識地認識自己,挖掘自己對於藝術種類的敏感性,然後長期堅持,以開發自己的藝術潛能。
(3)利用現代傳媒拓寬視野
現代家庭環境中,現代傳媒如網絡、影視、廣播、書刊等都是培養自己藝術素養、拓寬視野的重要工具,青少年朋友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載體,則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讓自己與大自然相融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包藏了神秘的美感。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被賦予象征生命。學習之餘,青少年可以與同學或父母一起去郊外,或爬山、或欣賞美景,與大自然相融,讓自己在遊玩之中提高美感。
3.善於領略大自然之美
當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就仿佛進入了畫境。明媚的陽光,皎潔的月色;盛開的鮮花,成熟的碩果;風雨雷電,雲霧霜雪;珍禽異獸,奇花異草;有巍峨的山峰,起伏的山巒,恬靜的湖泊,浩瀚的江河……大自然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的世界。
如何欣賞自然美?
(1)要把握自然美的特性
其一,自然美側重於形式美。人們常常因為自然物的形式美而留下鮮明、生動、突出的印象,而忽視其內容。如蝴蝶,盡管其幼蟲絕大多數對農作物有害,但其外形美麗,總是受到人們的喜愛。
其二,自然美具有多麵性。同一自然物,可以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月有陰晴圓缺,或圓如玉盤,或彎如吳鉤;月光變幻,或皎潔明亮,或溫和朦朧;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2)要感受大自然的不同風貌
春天野花開了,散發出一股股淡淡的幽香;夏天美麗的樹木長滿了樹葉,形成了一片片濃鬱的樹蔭;秋天風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一落下去,水裏的石頭就露出來了。這是山間四季不同的景色。在這裏,春景的明媚,夏景的熱烈,秋景的高潔,冬景的含蓄,隻要是細心者就能感受到它的不同美色,這是青少年欣賞自然美時首先要掌握的“訣竅”。
(3)要注意情與景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