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審美智能是多元智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智能之間的相互關係而論,藝術智能是促進其他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從全麵發展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的藝術與審美智能的培養,對促進和提升其他智能都有顯著的幫助。
青少年培養自己的藝術與審美智能,並非是要自己成為藝術家,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與審美素養,以使各項智能可以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因此,青少年一定要多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在藝術之美的熏陶之中健康成長。
A.藝術與審美智能簡析
1.藝術活動是提高智能的途徑
所謂藝術活動,是指以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和獨特的美感形象,來反映比現實更具典型意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曲、影視、工藝……
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把“樂”列為“六藝”之一。他認為,“樂”可以陶冶人的心性,並把“樂”定為興邦治國的重要措施。同時他還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荀子則對音樂教育作了比較全麵而係統的論述,他說:“樂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充分肯定了藝術的重大作用。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藝術教育越發顯示出它的魅力。藝術之美能激發青少年極大的生活興趣,拓展和豐富他們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模式;藝術的具體、鮮明、可感的形象性,能讓青少年在審美中體會領悟社會、文化的深刻意義;藝術的真摯生活情感能使青少年獲得真正的審美享受;而藝術典型的、帶有理想的美,有助於激發青少年的美好願望和人生誌向。
藝術對我們的影響是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的。因此,藝術之美對青少年人格的培養,對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思維和創造性的培養,對促進左、右腦平衡發展等方麵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愛好藝術,他們在擁有一個科學世界的同時,也擁有一個藝術世界。例如:愛因斯坦的鋼琴彈得非常好;達·芬奇是畫家、哲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數學家蘇步青是一位精於詩詞書法的詩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在古青銅器、古瓷器及繪畫等方麵造詣很深;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了中國第一支小提琴曲;科學家錢學森的藝術修養很高,對文學、音樂、戲劇、電影、繪畫、雕刻、園林等都有獨特的見解……
當代社會,青少年對藝術的追求變得很狹隘,一些青少年對自己喜愛的通俗歌手可以達到頂禮膜拜的程度,卻說不出《梁祝》的作曲者;對交響樂隻知道是高雅藝術,卻不懂得怎樣去欣賞。如《清明上河圖》、《蒙娜麗莎》等,對許多中外名畫,許多青少年根本不解其意境,也不知其作者。
藝術更是一種審美的需求。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需要激情,需要夢想,需要有對未來的憧憬,藝術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帶我們走進豐富的想象世界,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活躍。在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中,我們的心靈會變得博大而崇高。因此,青少年需要培養自己更多的藝術細胞以淨化自己的心靈,提高自身修養。
2.審美是青少年的精神向往
審美是人們主觀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人們對各種事物的美醜作出的評價。
美是能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美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是美的;款式多樣、色彩豐富的服裝是美的;色香俱全的各地風味、食品佳肴是美的;千百年來世界各國流傳下來的神話、詩歌、小說、戲劇、電影、電視、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書法等藝術作品無一不令人感到美的震撼、美的感染、美的陶冶……
(1)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人們需要審美,在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精神文明,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的審美觀念受製於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本人的綜合文化素質,青少年應當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首先青少年要培養自己識別並判斷“真善美假醜惡”的能力,以培養受教育者的感受力、鑒賞力、判斷力和想象力、創造力等能力。這樣有利於青少年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以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感性和理性的和諧。
(2)培養自己的審美素質
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青少年對美的未來充滿了憧憬,大家熱愛美,追求美,向往美,鑒賞美,但是由於經驗不足,閱曆不深,一部分青少年朋友往往出現美醜不分、是非不明、善惡不辨的情況,甚至陷入盲目、低級趣味,嚴重影響自身的健康發展。要想使自己的行為和心靈更美,就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這是青少年學生全麵發展必不可少的修養,也是提升其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
生活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麵對同一個事物或同一個環境,人們的感受卻往往不同。原因就在於人們對美的認識以及審美標準不同。因此,青少年更應該不斷加強審美修養,對美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3)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
審美標準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用來判斷對象美醜的準繩。審美標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審美實踐或形成,既有對審美對象的審美屬性的概括,又有主體審美經驗的凝結。審美標準具有相對性、差異性。不同的人,審美標準有所不同。隻有符合客觀真實、符合時代精神的審美標準才是正確的審美標準。